人民日报老人相聚在燕达

作者:刘正学 上传日期:2023-06-13 13:05

 今年3月1日,原人民日报副总编余焕椿和市场报高级编辑蒋涵箴夫妇俩入住燕达养护中心。可以说,这是我与大余半个多世纪老友相聚的一件大喜事。


他们入住的第二天,就登上22顶层来看我,老友相聚说不完的往事友情,道不尽的今日坎坷。大余和我58年前同在人民日报政文部工作,以后又一起奔赴援越抗美的战场,接受战争的洗礼。数十年来,我们从未断了联系。90年代初,他调离人民日报去了四川,当了宣传部长,一年后又调回北京,任经济日报的副总编辑。4年前,他和蒋涵箴由他们儿子开车来燕达看我,觉得养护中心不错,想以后会来入住。谁知去年秋天他的住房要装修,为躲避尘土喧闹,他俩口子在秦皇岛的燕达养护中心,租了一套半年期的养老居所。在那里,他们生活得十分舒适。可是,年底疫情暴发,两人都阳了,蒋涵箴转阴恢复得快;大余89岁高龄,又有糖尿病,免疫力低,病情日益加重。然后,秦皇燕达养护中心千方百计用最好的设备和最好的药品,给予护理治疗。在此良好的医疗环境和精心照护下,没过几天大余就康复了。


经过这番折腾,大余俩口子终于下定决心,要来燕达养护中心入住养老了。他们入住3天,对吃住赞不绝口,院内的营养餐厅、清真食堂的饭菜很可口,对三室两厅的家居布置很满意,每个房间都有呼叫按钮,只要一按,就能联通本楼护士。我还领他们去院内的超市、养生会所的温泉游泳池、自助餐厅、养生饭馆和其他服务设施参观一番。住在同一栋楼的报社电影放映员和录音师苑大姐,也登门拜访他们俩。

现在,入住燕达养护中心的报社离退休干部已有10多人,工厂、行政退休人员有的入住已达近10年,年龄已在90左右,生活安逸祥和、稳定美满。编辑部的离休干部万青,住在非自理区——宾馆式养护区的养老居所,有专职医生护士主管、专门护理人员24小时护理。国际部漫画家朱根华把报社两套房子卖掉,在这里选择了一套128平米三室两厅两卫一厨的套房,还买了一套红木家具,装修别致,充满书香气,加上各种艺术品装帧,特别耐看。老朱90高龄,身体硬朗,来养护中心近4年,兴趣爱好多样,加入老年大学的剪纸班,时有佳作问世,连登《燕达养老》杂志季刊五、六期,还邀我帮他转发《金台通讯》。

我入住燕达已整整4年,住在一套106米三室一厅两卫一厨的房间,外加一个80多平米的大露台。在露台,我视野360度巡看方圆数公里美丽景色——上天遥望宇宙太空民航飞机,下观潮白河及通往东北的高铁列车,正是心情怒放,不亦乐乎!承蒙燕达厚爱,请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我,写出《妙手著文章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终身》,并编入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金色年华 往事如歌》。《燕达养老》杂志季刊也经常刊登我的文章。

说句真心话,地处河北廊坊的燕达养护中心,离北京市中心仅半小时的车程。它占地共500亩,院内一条人工河,莲叶田田,游荡着数百成千条彩色锦鲤鱼。一年四季,园区里鲜花盛开;各种果树,硕果累累。特别是,这里住有5000多名老人,其中95%来自北京,集中了科学家、外交家、大学教授和新闻界人士。这里人情味十足,每栋楼里配有两名医生和七、八名护士,管理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这里还有许多青壮年的护工,每天帮你打扫卫生,帮你足不出户去医院开药拿药,帮你去收发室拿快递,直至送到家门口。这些医生护士护工一见你,就叫你“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你的感觉真的比家里还亲。这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老年大学有各种学习班,什么绘画书法班、舞蹈模特班;什么音乐合唱团、乐器合奏团,什么剪纸手工班、交际舞团队,等等。每月有大型庆祝生日集会,送蛋糕送寿面,等等。这里还有每日早中晚三场中外电影和游泳健身馆,难怪老人来了都不愿再回家了!

因为燕达养护中心是全国运营较早,单体规模超大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一流,服务项目全面,工作人员专业热情、服务周到,得到全国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河北省及北京市有关领导经常来视察调研。

燕达之所以受到老人的欢迎,还在于它有一个直属的三甲医院,即燕达医院。它与北京朝阳医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权威三甲医院深度合作,由合作医院专家定期轮流坐诊。每个燕达养护中心的宾客,都拥有一张优先就诊卡,就诊挂号、排队看病和拿药,都有优先权不用等,住院同样享有优先权。

去年10月,在人民日报离退休干部局领导的带动下,报社大公无私地关心养护中心老人的生活,派王儒柳副局长亲临燕达看望报社10多个老人,给他们送学习材料和慰问品,体现了党的温暖和关爱之情,受到大家一致的赞扬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