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献给煤炭事业 为中国发展开采动能——燕达在住长辈陈明和的奋斗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5-03-17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陈明和曾历任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副局长、煤矿建设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露天煤矿总公司总经理、安全监察局局长、能源部煤炭总工程师兼煤炭司司长、煤炭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任董事长。他成功组织实施我国第一座立井井塔预建整移,组织三部立井施工装备会战,提高了立井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参与国务院大型露天矿重大设备会战,并受到国务院表彰。他主持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煤炭志书《中国煤炭志》。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陈明和的故事。

陈明和



在战火纷飞中坚持学习

1934年2月4日,北京的早春,陈明和出生了。北京永定门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一对年轻的夫妻幸福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从此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陈明和的父亲是国民革命军第51军679团的一名军官,隶属于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麾下,常年活跃在抗日一线。1935年,线战事吃紧,刚刚满1岁的陈明和不得不跟着父母,随军出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历史记载,陈明和父亲隶属的第51军不仅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队伍,也是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牺牲的军队之一。1938年,陈明和的父亲在徐州会战中牺牲了。

这一年,陈明和只有4岁,尚且不明白牺牲的意思,只是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以后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父亲的好兄弟将孤儿寡母送回了北京的外祖父家。“父亲没有什么亲人,我们只能去投奔外祖父,在外祖父家寄住。”陈明和说。

陈明和的外祖父开了一家车具店,家中还算是殷实。陈明和渐渐到了上学的年龄,虽然时局动荡,可是外祖父和母亲还是想方设法地让陈明和去学堂读书,他从小学上到初中。

后来,陈明和等来了日本投降,国民党接管了北京的全面事务,以为和平就要来了。“没想到又打了三四年,解放的时候,我刚好初中毕业。”回忆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陈明和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不仅平平安安,还完成了学业。




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分岔口

1950年,16岁的陈明和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分岔口。初中毕业以后究竟该何去何从,他陷入了迷茫。他想过直接去工作,如果能早点自食其力,也能照顾母亲,减轻外祖父家中的经济负担。这时候,陈明和的同学偶然向他提及,他在煤炭部工作的哥哥告诉他,大同矿区要成立专业的煤矿学校,而且是纯公费学校,为国家培养煤炭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当时就想,能多学点知识,还是公费,不给家里造成负担,就跟同学一起去大同了。”在旧中国,没有一所专门的煤炭工业院校。虽然有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一批院校,先后设有采矿或矿冶系、科,但许多院校的师资匮乏、经费拮据、设备短缺,在籍学生也只有几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内煤炭专业人才奇缺,成为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的突出矛盾。

1949—1955年,为支撑新中国能源工业发展,国家煤炭部陆续支持高校建成了煤炭领域本专科教育体系,还在抚顺、阜新、大同、萍乡、平顶山等矿区附近建立了煤矿学校,初步满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煤炭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大同矿区煤矿职业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大同市被誉为中国的‘煤都’,我们那时候的学习内容都很明确,就是为了实际工作,出了学校,就能下矿。”陈明和说,决定到大同求学的自己并没有所谓的远大理想,也没有想过要为了某项事业奉献一生,只是想学一个有用的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走着走着,陈明和就走出了为祖国煤炭事业奉献一生的道路。




参与我国煤矿事业建设

煤炭是能源,有了能源,就意味着有了动力和光明。自1931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日本霸占了沦陷区的大部分煤矿,把掠夺中国煤炭资源当作其穷兵黩武的重要物资。新中国成立后,煤矿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但当时全国煤炭产量仅3243万吨,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生活的能源需求。

“新中国的煤炭工业是在恢复改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陈明和说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多处矿井和少数露天矿。这些煤矿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在回到人民手中时已是一片衰败景象,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中国在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当时是全国的主要能源,中国发展壮大,首先就要把煤炭工业做大做强。”说到这里,陈明和突然插了一句话,说道:“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国家缺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要这么说,我进煤炭行业,也是自然的事情。”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中国一直十分重视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到 1957年,原煤产量达到11298万吨。同时,为了逐步解决全国工业偏集于北方和沿海城市的生产布局,减少远距离运输,平衡煤炭的地区产需,煤炭部按照“把基本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则,全面开展基本建设工作,计划在荣昌、广元、铜川、萍乡等矿区建设一些新矿井。

1954年,陈明和从大同矿区煤矿职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煤炭部西安煤矿基本建设局铜川工程处,参与矿井建设。




为祖国开采“光明”

1954年8月1日,铜川三里洞矿井开建,激情燃烧的岁月陈明和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三里洞矿井工区的大门口,有一个擎着火炬的巨人雕像,呈现向上奔跑的姿态,如同从地下深处钻出,在黑暗中带来光明的勇士。“要说那个年代,是真的叫艰苦创业,大家也不会去说福利待遇这些事情。”机器的轰鸣声和火车的汽笛声日夜回响在耳边,像是催动陈明和奋进的号角。

“热火朝天”,陈明和想起这4个字。三里洞煤矿是铜川矿务局最早建成的煤矿之一,是新中国白手起家、艰难发展的见证者。建井之初,集结了苏联的技术专家和全国各地的人力,有来自上海的工人,也有来自东北本溪矿务局的经验老将,更有像陈明和这样,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春力量。四面八方的人在大西北扎了根,为祖国开采“光明”,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身穿蓝色矿工服,头戴大盖帽,人人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矿井建设。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日夜奋战。当时,中国矿井建设的机械化水平并不高,安全防护设施也不如现在完善。许多建设工人因为防护不到位,对肺部造成了损伤,有的甚至患上了尘肺病。

1957年,三里洞煤矿正式投产,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第一座现代化煤矿。该矿设计能力每年为60万吨,历史上最高年产量为70万吨。曾经的三里洞煤矿早已停产,昔日的矿石山修成了梯田,栽种了草木。两条斑驳的铁轨,渐渐成了人行步道,向远方延伸着寂寞,但这片深埋着煤炭的地方,始终激荡着陈明和等第一批建设者的呼吸和命运,沉淀着那忘我的奉献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格。说起自己这代人的特点,陈明和用了“奔波”二字来形容。“一会儿大西北,一会儿大东北,转头又可能到了海边。”陈明和说,“基本得跟着祖国的建设走。”1958年,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二五”计划,煤炭工业部决定继续壮大地质、设计、施工技术力量,并有计划地建设新井,同时注意加速建设洗煤厂和提高洗煤技术,积极扩大煤炭品种

新工程的开建,首先要解决人力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决人力不足的办法之一就是支援,这边干得差不多,就抓紧支援下一处,是真正“心贴着心,劲儿往一处使”的年代。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正如他自己所述,陈明和一直跟着项目跑。

在阿干镇煤矿,兰州工程处的一位领导看到陈明和毕业于大同煤矿学校,提出他可以担任“秘书”,不必每天再去工地奔波,可以负责一些文职任务。“这时候我才20多岁,委婉拒绝了领导的要求,我主动跟他说,自己还年轻,希望能多到基层锻炼锻炼。”陈明和的一番拒绝,不仅没有得罪领导,反而得到了领导的赏识,称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陈明和被分配到建井一队,在队长魏涛的推荐下,成了工段长。建井一队主要负责三个工段,每个工段有100—200个工人。陈明和年纪轻轻就成了工段长,为了让工人们信服,他比任何一个工人干得都多,越是困难的活儿,他越往前冲。

阿干镇煤矿建设了3年,终于完工。“矿井一建好,建井的人员就四散开,分别去往别的工程,组建新的建井队,我被分到了石嘴山二矿。”期间,陈明和也从工段长变成了建井二队工程股长。后来,他又于 1962年至1974年担任石炭井矿务局二矿副矿长、矿务局总工程师。“1958年7月1 日,我入了党。”陈明和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

1974年,煤炭部开始在全国煤炭战线的基层选拔优秀干部,陈明和也是在这时候结束了矿井奔波的岁月,被调至煤炭工业部。

回顾1954年到1974年这20年的岁月,陈明和说,虽然没有作出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但是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以高速度、高质量建成了一个又一个矿井。每每想到从这些矿井中运出去的煤炭,被送往全国各地,或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或用于生活取暖,方便人民日常生活;或用于火力发电,照亮每一片黑暗,他就觉得自豪而骄傲。


下期预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45.6亿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煤炭大国。从弱小到强大,是一代又一代煤矿人赓续奋斗的结果。其中,最难的当属第一批“开山人”,他们用一生书写着名为勇敢者的传奇故事,夯实了中国煤炭事业的根基。陈明和就是这批人中的一员,为中国煤炭事业奉献了一生,也谱写出了精彩的人生篇章。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陈明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