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我国技术引进 甘当“配角中的配角”——燕达在住长辈朱甫晓的翻译人生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的“金牌首席翻译”,朱甫晓承担了从技术谈判、合同执行到技术培训等各类翻译工作,她无数次用自己过硬的翻译能力令外国人折服,为我国顺利引进多项先进技术尽责尽力。那些年,她每年平均有200多天工作在谈判桌上。退休后,朱甫晓与同事合作创建中德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滑道建设第一人”,实现了她与同龄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承诺。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甫晓的故事。
朱甫晓

在实践中锤炼,翻译水平获众人赞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技术引进谈判所需的德语翻译量非常大。这就给了朱甫晓极多的锻炼提高机会,而她每一次都要认真准备、出色完成。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朱甫晓除了会对谈判对象(公司、协会或个人)的背景做一番深入了解外,还会对会谈内容,特别是技术内容进行充了解。为了弄懂技术内容,朱甫晓常常请有关工程师给她“讲课”,直到完全明白,有把握能用汉语将德国人的表述介绍给中方人员。
“当时,机械部邀请了一个德国技术专家来中国做讲座,主题是关于DIN15018起重机结构标准,这场讲座翻译是我印象中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一次。我完全不懂,马上去找了我国工程师老宋,让他给我讲解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意思,讲明白了,我心里也就清楚了。后来德国专家讲解时,我一边听一边翻译,我国在场的工程师一直在做笔记,结果组长直接跟他们说,别做笔记了,把朱甫晓的翻译录下来回去整理成文字就行了。”朱甫晓说,“还有一次,有个外国技术专家谈到了热处理技术,我也不懂,我爱人胡誉济就帮我找了一个教授,听他这么一讲解,我还真弄明白了,翻译便也不难了。”

1983年德国斯图加特R.STAHL(斯泰尔电动葫芦公司)和中方代表合影
随着在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朱甫晓的翻译水平飞速提升,也越来越自信。在各种谈判场景下,她都游刃有余,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技翻译。德方DIN(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起重机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在给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总师的信函中这样评价朱甫晓:“经过在北京和杭州不同翻译的比较,我才知道了应该如何评价朱女士的翻译水平。”
技术引进的过程并不简单,往往需要多方来回沟通、协调,从最初的寻找国外供应商、货比三家、来回谈判、签订合同、赴国外实地考察、交货安装、技术培训、产品生产到最后的验收,整个过程需要持续很长时间。那时,朱甫晓始终活跃在最前方,一年365天,平均200多天都在谈判桌上,到各个国家出差,用自己的翻译专业服务技术引进工作。
对于自己的翻译工作,朱甫晓有着极高的要求,求快、求准、求雅。熟能生巧,且拥有一套工作方法,朱甫晓总能比别人翻译得更快。同样的内容,或许别人需要翻译两天,但到了朱甫晓这里,一天就能拿下。德国人说的笑话,朱甫晓也能在第一时间把内容连同神态、语气准确地翻译过来,惹得在场人员哄堂大笑,调节了谈判气氛。

奥地利索道公司代表和西门子公司因斯布鲁克经理访问引进先进客运索道技术的四川矿山机器厂
朱甫晓的工作总能令中德双方都满意。时任国务委员的邹家华、机械部副部长唐仲文,以及矿山局相关领导,凡是她承担过翻译工作的单位都高度称赞她的翻译质量。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外事活动中,朱甫晓担任翻译,结束后,邹家华都已经走下楼梯了,又专程折返回来,向朱甫晓表达感谢:“翻译得很好,谢谢你!”
但无论是朱甫晓自己所理解的工作成绩,还是我国厂方和外国专家对她的称赞,都没有使她变得满足或骄傲。“我深知,学海无涯,我只是做了一个传递者的工作,只是我国技术人员因种种原因外语尚不过关时的一种过渡措施。综合我所有的翻译工作,就是要为‘他人’服好务。”
科技翻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甘愿终身当“配角中的配角”
大学毕业时,朱甫晓一心想当一名文学翻译,但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成为一名科技翻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智告诉我,自己原来的看法太情绪化、太偏激,我深切体会到,科技翻译并不简单,它也是一门科学,包含了许多学问,要求翻译本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懂得基本的理工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甫晓逐渐感悟到,语言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它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翻译家作家手中的笔、作曲家手下的钢琴。语言是中性的,小说、研究文艺用得着它,翻译一篇科技文献也同样用得着,一切美妙的成果全来自使用这工具的人的水平,一切传世经典全来自使用者创作的作品的高度。
“如今细细想来,我真要感谢命运,感谢‘组织安排’,使我最终成了一名科技翻译。我甚至还认为,幸亏我成了一名科技翻译,否则,我哪里会是今天的我?我的德语、我的知识面哪里会有今天的水准?”朱甫晓说。

朱甫晓参加奥地利索道公司固定抱索器总设计师对中方技术人员的培训
当时,只要德国、瑞士、奥地利等说德语的国家有人来华,中方总会派朱甫晓担任翻译去接待。她接触的外方人员有政府官员、厂长、高级管理人员、总工程师,也有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不同的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如工程师会问很多细致的技术问题,一些官员则会问比较宏观的问题,如城市怎么发展、地方的历史如何等。不管是大小官员或工程技术人员问出哪类问题,基于在北大学习的功底和自己的积累,朱甫晓总能应对自如。
通过工作,朱甫晓逐渐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且拥有多方面的文艺爱好,有的是业余乐团的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员;有的则对德国历史、文学以及主要文学家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朱甫晓自己也喜欢德国文学、艺术。因此,除了在谈判桌上为他们当翻译外,工作之余,朱甫晓也会与这些外国友人开展许多有趣的交流。
渐渐地,这些非技术层面的话题不仅帮助谈话调节气氛、进一步沟通思想,更是一下子拉近了她与外国友人的距离。朱甫晓同其中不少外国友人处成了好朋友,且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令朱甫晓觉得,她的收获并不比专业从事文艺工作来得差。
这或许也是非正式外交的一部分。周总理曾说:“外事无小事。”朱甫晓觉得,通过自己的工作,她也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周总理对外事工作的谆谆教导,使自己对周总理关于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

朱甫晓参加奥地利索道公司总体设计工程师对中方技术人员的培训
在翻译工作之余,朱甫晓还把自己对德语的热情传递给了更多人。在起重所工作的三十几年里,朱甫晓为所里的技术人员先后开设了三次德语速成班,参加学习的人加起来有好几十人。这些人中有不少都初步掌握了德语的入门知识,有的可以借助字典看懂参考文献,有的把德语作为职称考核中的第二外语,更有的在相关国际组织中可以同时用英语和德语作为工作语言。
随着一项又一项先进的外国技术引进中国,造出各种丰富的产品,人们第一反应会想到是工程师的努力,谁又会想到这背后一名翻译的功劳。但朱甫晓在这复杂的技术翻译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可以不看翻译小说,但作为一个国家,却不能没有机器。我热爱科技翻译这个工作,甘愿终身当‘配角中的配角’而不悔。”
成立中德合资公司建设滑道,她是“中国滑道建设第一人”
长期奋战在翻译工作一线,朱甫晓始终是为他人做好服务的“配角”。后来,同样以德语为工具,朱甫晓决心当一回“主角”,勇敢地引进和应用了德国的滑道技术,甚至成为“中国滑道建设第一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朱甫晓随团在奥地利考察索道时,发现了当地一种名叫“滑道”的游乐设备,它和索道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创造可观的游乐和经济效益。那时,北京八大处已经有一条客运索道,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当时,朱甫晓便和几个同志商量,建议沿着索道的线路建一条滑道,该建议很快得到了八大处索道负责方的响应。

朱甫晓乘坐德国的玻璃钢滑槽滑道,该滑道为日后中方与德国合资生产的不锈钢滑槽滑道的雏形
朱甫晓自接受委托开始,就与德国滑道生产厂家沟通,并约请德方厂长实地勘察八大处索道沿线的地形。最终,中方决定购买德方设备。当时,受双方委托,朱甫晓参与了中国第一条滑道,即八大处滑道建设的全过程,从地形勘测、技术考察、合同签署、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直至考核验收,朱甫晓全程参与。在她的协调和我方人员的努力下,中德双方的合作非常愉快。1994年10月,国内第一条长约1680米的滑道在北京八大处正式落成,而这条滑道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滑道。
设备交付使用后,德方正式提出与朱甫晓合作,要她担任他们的中方代理。不过,朱甫晓有另外的设想,出于成本考量,她敏锐地发现,滑道设备要在中国开拓市场,必须由中方生产一部分钢结构件,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德方同意了朱甫晓的建议。
1996年,朱甫晓和伙伴姜大力与德国威岗公司共同成立了一家中德合资公司。德国投资的是全部技术和注册资本,而我方投资的则是翻译和企业管理,合资期限为10年。办齐了所有手续,在北京租赁了厂房、购买了好几台必要的机器、雇用了工人,朱甫晓与朋友们轰轰烈烈地干起了事业。
自从八大处第一条滑道问世后,市场的反响很大,全国很多风景区的人闻讯前来,积极与朱甫晓的公司联系,表达了建滑道的意愿。因此,继八大处第一条滑道问世后,接下来的几年间,在朱甫晓所在公司的努力下,国内先后新增了38条滑道。在这项事业中,朱甫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作为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朱甫晓签署了所有的购货合同,参与了从发货、付款、海关、验货、安装调试直至最后付清尾款、保险维修的全部过程,实实在在地当了一把主角。
此外,朱甫晓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尽力参与了不少滑道的踏线工作。无论是亚布力原始森林,还是浙江绍兴的会稽山,都留下了她的脚印,这种跋山涉水的工作给朱甫晓带去了无限乐趣,更激发了她的青春热情,甚至令她忘了自己的年龄。如今,朱甫晓已经彻底退休,不再干预公司转型后的各项工作,安心地住在燕达养护中心颐养天年。但在一些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姜大力还会经常与朱甫晓交换意见。
爱人胡誉济先朱甫晓而去,儿子则在国外工作,时不时会带着儿媳妇回来探望她。但朱甫晓一个人在燕达的养老生活并不孤单,她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依然每天学英语、弹钢琴、练大字,并坚持阅读,断断续续地写着自己的回忆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燕达,朱甫晓还有自己的老伙伴群,每周末,他们都会一起开车出去看最新的电影,并誓言要吃遍廊坊最好吃的美食,去尽情地享受生活。
回望人生之路,朱甫晓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茫茫宇宙中,人或许连一粒沙子都不是。难道没有你就不能引进国外技术了?没有你,国家就不会进步了?还有很多人在努力着,我所做的只是我应该做的。别人说你好的时候,千万别骄傲,也不能因此去轻视别人。”这些道理,正如朱甫晓的家训所示:“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也正如她父亲朱企霞在曾给她写的家书中所言:“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这是她父亲的“十八字箴言”,朱甫晓用了一生去践行。
下期预告
陈明和曾历任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副局长、煤矿建设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露天煤矿总公司总经理、安全监察局局长、能源部煤炭总工程师兼煤炭司司长、煤炭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第一任董事长。他成功组织实施我国第一座立井井塔预建整移,组织三部立井施工装备会战,提高了立井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参与国务院大型露天矿重大设备会战,并受到国务院表彰。他主持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煤炭志书《中国煤炭志》。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陈明和的故事。
新闻动态
- 2024-09-11
“燕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都有什么?让入住长辈赞不绝口
- 2024-08-26
以学为乐 学有所为:燕达长辈用行动证明,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 2024-08-24
89岁原中纪委副局级检查员李彦文“点赞”燕达:“医疗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岁抗美援朝老兵关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达过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见证幸福 ▏入住燕达1年、2年、3年…10年+的长辈们朋友圈是这样说的
- 2024-08-16
释放活力 尽享乐趣——燕达养护中心成功举办趣味运动会
- 2024-08-14
荣耀时刻 实力见证 | 燕达养护中心在廊坊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4-08-10
七夕燕达 | 舞动金色年华 绘就岁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