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入复旦后退学 我国工程院院士“以身试毒”研究瓦斯——记燕达在住长辈周世宁

作者: 上传日期:2023-01-13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燕达之声

♫点击收听《金色年华 往事如歌》



1934年,周世宁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6岁时,他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后转入天津的中国矿业学院学习,从此,煤山矿海、瓦斯防治,成了他的江湖;19岁时,周世宁大学提前业,并留校任教;65岁时,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至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亲切地称他为“瓦斯大王”。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周世宁的故事。

周世宁



童年无拘无束 武侠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

1934年,周世宁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扬州是知名的江南水乡、历史名城,自古多出才子。在这里,周世宁度过了难忘的年少时光。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给了周世宁最宝贵的人生精神——探索与创新,这帮助着他闯过科研与生活上的一道道关卡,成为国之院士。

周世宁的父亲以修理收音机为业,母亲操持家务,这样温馨的家庭,给了他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受父亲影响,家里工具电器、机械方面的测量工作,我就跟着一块儿动手。”周世宁在童年时期对整个机械的工作机理都充满了兴趣,动手能力极强。为了星期天到城外小河去捞鱼,他可以编织渔网到凌晨;制作橡皮筋牵引的飞机模型,他可以亲手雕刻螺旋桨。这样的经历,使得自信与专注的种子偷偷埋在了周世宁的心里

儿时,看着大自己18个月的哥哥进了学堂,周世宁也吵着要去上学。因此,周世宁和哥哥初高中都同校同班,但成绩远远不及哥哥。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里对周世宁的要求并不高,也没有什么管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留级。那时的他贪玩,爱看闲书,还多次因为调皮受到责罚。“或许开放的思想、发散的思维方式就来自那段调皮时光。”周世宁说道。

除了与大自然为伴外,周世宁最爱看武侠小说。“小时候,表哥特别爱看武侠小说,我就借来看,看着看着便入迷了。”那时,周世宁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武侠小说,尽情徜徉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那里面有江湖,有侠客,有刀光剑影,更藏着周世宁年轻时的激情与勇气。如今,在周世宁的家里,收藏着满满的武侠小说。“我最爱看金庸的小说,最喜欢的是《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谈起武侠小说,耄耋之年的周世宁露出兴奋的笑容,“其实,武侠小说带给我最多的是创新精神。”

在《笑傲江湖》里,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说:武的根本是“活学活用”,任何东西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得其剑意,忘其剑招”,而“无招胜有招”这一“独孤九剑”的要义不仅在于至高的武学技能,更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生活境界,以武参禅,以禅悟人生。这给周世宁带来了很大启迪,“武侠小说里总有令人想象不到的套路,人物在走投无路时又能绝地逢生,这和做科研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创新。”


16岁从复旦大学退学 改上中国矿业大学

侠客行走江湖得有铁打的“本事”,周世宁的“本事”来自偶然。南方取暖做饭多用柴、芦苇等燃料。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下,周世宁没怎么接触过煤。直到大学上了煤炭专业,他才逐渐打开了煤炭的大门。

周世宁回忆,直到要考大学时,他才收敛起贪玩的个性,下决心好好学习。“当时高考可以考两次,一次是华北区考试,一次是华东区考试,我在华东区报的是上海的复旦大学,在华北区报的是中国矿业学院。同时报考两所学校,这样的话保险一点。”周世宁说。

周世宁谈起高考时的一件趣事。当时高考在南京举行,周世宁和哥哥来到南京大学的扬州校友会,住在大学里。16岁的他第一次出远门,对所有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家里给了一点钱,我嘴馋,买了一块肉,大快朵颐。”但是,由于天气阴冷,凉风一吹,周世宁上吐下泻,在头晕眼花中熬过了高考。“这影响了考试成绩,我最终考上了复旦大学,哥哥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带着愉悦的心情,小小少年背着行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之旅。

兄弟俩都考上了大学,经济问题是家里最大的痛点。“我到复旦大学念了三个月书,没有申请到学校助学金,没有饭票。”周世宁说。没有粮票的周世宁一筹莫展,他是多么渴望留下来。就在周世宁做出退学决定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国矿业学院录取了他,通知他去天津入学。

由于矿山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学校的口粮是供给制,吸引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就读。学校愿意为周世宁提供助学金。“我想挺好的,一样的念书,到矿业学院不花钱。”周世宁马上背起行囊,赶赴天津。“刚进学校的那段时间我觉得很幸福。伙食比较好,夏天发单衣,冬天发棉衣,还是很不错的。”如今,周世宁依旧感恩学校提供给自己的学习机会。


煤山矿海、瓦斯防治 是他的江湖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很迫切。我国在各大矿区进行瓦斯抽采技术实践。大二实习时,周世宁和同学们到焦作的一处矿山实习,和工人们奋斗在矿井前线。实习前,周世宁对瓦斯的认识主要来自书本上的概念。直到真正下井时,他才感知到煤炭世界的可怕,书本上的知识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背后关系着真真实实的人命。

“在矿里,我总被这些工人的朴实所感动,他们尽心保护着我们这些学生。有一次,一块岩石快掉下来,一个工人对我大喊,让我赶紧跑,但是他们却不害怕。那个时候,没有现代机械装备,岩石随时砸落下来,工人们如果腿慢一点,性命就保不住了。每个工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死一个人,一个家庭就毁了。当时,矿山多发瓦斯爆炸,一次矿难要死几十到上百人,一年有两三千名工人丧命。与这些工人们的朝夕相处,我觉得他们太难了。

周世宁下矿井与工人交谈

大三时, 周世宁像开了窍一样。白天上课,晚上写论文,他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一次次计算推演和实验当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血和汗水伴随着他的似锦年华。周世宁的成绩迅速从平平跃升为班级翘楚。一年之后,他被告知可以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

从此,煤山矿海、瓦斯防治,成了他的江湖。


以身试毒研究瓦斯 用实践带动教学

在刚开始研究瓦斯时,周世宁带着很多的疑问。“当瓦斯气体出来时,人为什么不跑呢?”为了更真实直观地理解瓦斯中毒,他想去瓦斯浓度最高的矿井深处进行体验。在一次下矿时,他向大伙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请求:“我等会爬上去看一看,感受下瓦斯,你们看我有问题的话就赶紧拉我下来。”于是,周世宁用裤腰带绑了自己,另一端给了同伴。

这一试,他解开了瓦斯中毒的真面目。“我上去后发现瓦斯对神经有麻痹作用,令人发困,昏昏欲睡。所以,只要瓦斯泄漏,工友们很难逃出来。”在职业生涯中,周世宁反复尝试了多次这样的实验。难道不害怕吗?周世宁笃定地说:“我胆子比较大,不会想那么多,想做什么就去做。”

反复“以身试毒”做实验,除了为弄清楚瓦斯是什么,周世宁还有一个“小算盘”。“只有我弄清楚了,我才能给学生讲清楚。我每次给学生讲起我闻瓦斯时的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更起劲,也能增加他们的记忆。”这种用实践带动教学的工作方式,周世宁坚持了一辈子。

为了更系统地理解专业,周世宁还自学艰深的高等数学,常常无师自通;他根据一则矿难新闻推导整个过程,竟然如亲眼所见,严丝合缝;他30多岁写就的论文,甚至在十几年后仍能得到国际关注。

水乡赋予他柔劲,矿产赋予他韧劲,在这一柔一韧中,周世宁把握着人生的节奏,深入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用科学技术为矿井工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1986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退休后,周世宁选择像侠客一样退隐“江湖”,但在矿难发生时,耄耋之年的他依旧会挺身而出,到现场进行调研。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周世宁的故事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燕达在住长辈回忆录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