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儿女、不躺平,83岁燕达奶奶坚信精彩晚年要由自己定义

曾几何时,“养儿防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存逻辑,但当城市化、少子化、长寿化成为新常态,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也正在被重新定义。从“养儿防老”到“自主享老”,现代社会的养老图景正以多元、独立、尊严的姿态重新着色。老年人也不再只关注生存层面的“老有所养”,更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在燕达养护中心,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长辈——83岁的王守祯奶奶。她一直坚持“思想独立+精神自洽”的养老模式,认为养老不应依赖儿女,而是要靠自己,生活必须要有追求、有目标。在王奶奶看来,晚年生活不是被动地等待时光流逝,而是要由自己来精心规划、用心定义,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尊严。

本期人物:燕达在住长辈王守祯



83岁奶奶的养老观念:养老要靠自己,生活要有追求、有目标
1998年,56岁的王守祯由于连续出差、工作劳累,突发了脑中风,之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她觉得自己不能一直在家闲着,应该找一件事情做,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于是,她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学习书法。通过日复一日地书法练习和锻炼,王奶奶不仅书法水平日益提高,之前中风留下的后遗症也慢慢得到了恢复。身体恢复后,王奶奶又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规划和安排,她开始国内国外到处旅游,去感受不同地方风土人情,欣赏世界美好。
随着年纪增长,王奶奶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我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住养老机构,打算自己独立养老,这也和我从小养成的性格与习惯有关。”王守祯奶奶是家中的长女,从小便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后来17岁时又参了军。这些经历锻炼了她,让她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即便到了晚年,她也不愿麻烦儿女。
王奶奶坦言:“养儿防老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形成的,但现在社会不同、条件不同了,每个家庭的孩子也少。不像过去去了一家单位就是一辈子,只要努力工作,就没有后顾之忧;现在的孩子们要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我们老年人不要想着去靠儿女,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帮助。”
2018年,王奶奶在儿女的支持下,和老伴入住了北京郊区的一家养老机构。“搬过去一年后,我老伴查出了癌症,做完手术以后,要定期去做护理和换药,但那里的医疗配套不是很完善,去医院来回很不方便。考虑到随着年纪渐大,我们对医疗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就想要找一家医疗配套更加完善的养老机构。”这时王奶奶就想起了曾在网上看到过的,拥有医养康相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燕达养护中心,并很快在儿女的陪伴下进行了实地的参观和考察。
“来了燕达后,我就觉得园区环境非常好,就像公园一样。但在当时,我们更看重的是这里医疗配套,尤其毗邻燕达三甲医院。在北京,老年人看病很麻烦,去医院要打车,到医院后还要排队挂号、检查,必须要子女陪着,我不想麻烦他们。所以在了解燕达便捷周到的医疗服务后,我参观当天就决定要搬来这里了。”2019年底,王奶奶和老伴搬来了燕达养护中心安享晚年。

燕达养护中心的4大特点,让她住得安心、舒心、开心
燕达养护中心以老年人的切身需求为导向,不仅为长辈打造了舒适宜居的养老居所,更关注长辈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根据长辈们的自理能力和身体健康评估情况,养护中心实行分区居住,分级管理,分别设置了宾馆式养护区和家居式养护区,这也是养护中心的一大特点。王奶奶选择了家居式的养老居所,“我把以前家里的家具都搬了过来,并按照原来的布局去布置,所以就更有家的感觉了。”这种家的温馨氛围,也让她住得更加自在、舒心。

“刚入住不到两个月的一天晚上,我觉得心脏很不舒服,服完药以后,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善。我便按下了房间内的紧急呼叫器,医生护士马上就来了,并为我做了相关检查。发现情况比较严重后,他们立马开启了绿色就医通道,将我送到了燕达医院。我不用自己跟医生沟通病情,也不用担心钱不够的问题,养护中心医护人员直接跟燕达的医生对接沟通,非常方便。”这次急诊经历给王奶奶留下了非常好的就医体验,而旁边就有燕达三甲医院的强大医疗保障和便捷高效的送医服务,更是让王奶奶感到格外安心。
除了居住环境舒适宜人、医疗条件完备专业之外,养护中心贴心周到的餐饮服务更是让王奶奶赞不绝口。园区里设有二十几个餐厅,不管是想吃中式家常菜,还是想品尝西式风味餐,都能随意挑选,满足长辈们多样化的口味需求。“就算在餐厅连续吃一段时间吃腻了,也不用担心,园区内还有超市,我可以轻松采购到想要的食材,然后在家里的厨房自己做饭。这种灵活的用餐方式特别方便,也是一种调节,让养老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王奶奶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燕达老年大学充分考虑长辈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精心开设了涵盖语言、书画、舞蹈、器乐、声乐、手工、数码、健身八大系共计40余门课程,课程种类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长辈的学习需求。
除此之外,养护中心还会定期举办各类缤纷活动,像电影放映、健康养生讲座、各类展览、书法笔会、交谊舞会、集体生日会以及节庆联欢会等等,活动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王奶奶笑着说:“刚搬来燕达的时候,看到这么多文娱活动,我几乎每一项都想参加。后来,我发现自己精力有限、不能兼顾,因为这里可供选择的活动实在太丰富啦!”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晚年生活精彩绽放
不少长辈退休之后,生活突然没了重心,会觉得自己仿佛不再被社会需要,内心难免产生落差,滋生出孤独感。在与王奶奶的接触过程中,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她在书法领域造诣颇深,便诚挚邀请她担任燕达老年大学书法班的教师。王奶奶听闻后,欣然答应了下来。自此,她便在燕达老年大学里,为老同志们悉心教授行书,这一教便是三年多。
王奶奶感慨道:“养护中心搭建的这个教学平台,让我能够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我觉得人活着,要学会奉献,只有懂得奉献,生活才会有意义。在燕达老年大学,我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把知识和快乐传递给大家,这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尤其是还收获了那么多学员的喜爱,也让我更有动力了。”


在书法班教学时,王奶奶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每天都会布置作业。起初,作业内容是基础的书法练习。王奶奶批改作业极为认真,每一个字、每一份作业她都会详细查看、仔细批阅。她觉得,这不仅是自己为大家倾心付出的过程,也是大家以学习成果给予她回馈的过程。“教学,本就是一个我和学员相互提高、相互交流的过程。学员们不断取得进步,这也在激励着我不断钻研书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乐趣与成就感。”
王奶奶说:“一个人到了老年,更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绝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深渊。”养护中心也深知,让长辈们融入集体、保持社交互动,有助于提升他们晚年生活质量。为此,养护中心常常精心策划并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还特别开展了打卡兑换燕达币的活动,以此鼓励长辈们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精彩。




如今,王奶奶的生活充实且丰富多彩。每周,她要上一节书法课,课后还有 82 位学员的作业等着她认真批改。尽管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但王奶奶乐在其中。除了教学,在闲暇时光里,王奶奶还会积极参与养护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她会去参加集体生日会,和大家一起为寿星送上祝福,共同分享生日的喜悦;也会跟着工作人员外出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养儿防老”的传统桎梏中破茧而出,王奶奶以“自主享老”的姿态,将晚年生活绘就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养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银龄岁月不仅能延续中年的精彩,更能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华彩。王奶奶的选择也让更多人看到——当“老有所养”筑牢生存根基、“老有所医”守护健康防线、“老有所学”充盈精神世界、“老有所为”延续社会价值、“老有所乐”滋养心灵花园,晚年生活便能以从容之姿与生命共舞,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夕阳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