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台:在燕郊养老的北京人【语音】

作者:河北电台报道 上传日期:2015-11-12

距离北京天安门30公里的河北燕郊镇,有一个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在这里安享晚年的700多位老人,95%来自北京。为什么这么多北京人选择来燕郊养老?

 

下午两点半,从北京东六环驶入通燕高速,不到10分钟的车程,记者就来到了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气温骤降使燕郊的深秋略显寒意,但养护中心多功能大厅里,暖意浓浓,歌声悠扬。养护中心正为老人们举办联欢会。

在人群之中,记者遇到了今年86岁高龄的薛奶奶。虽然已是满头银发,但薛奶奶精神头儿很好。她是来这里养老的第一批北京人。

薛奶奶说:“2010年12月开业的时候我就来了,有一对夫妇介绍我来的。我来了一看这个地方挺好的,就签了合同。”

欢声笑语中,2个小时的联欢会结束了。薛奶奶邀请我们去她的公寓看一看。她一边推着轮椅,一边给记者做起了导游:养护中心有8栋灰顶黄墙的花园洋房,4栋为护理式养老楼,4栋为居家式养老楼。小区里环境非常好,不仅绿树葱葱,还有潺潺流水。小区外边紧邻一个宽约60米、长约700米的滨河公园。此外,超市、棋牌室、图书馆、游泳馆、护理站也样样齐全。

 

 

走进薛奶奶的家,她热情的招呼我们落座。薛奶奶住的是一套66平方米的美式风格精装房。她说,退休前她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退休后,在北京也住过三四家养老院,但始终不是很称心,要么住宿面积小、环境不好,要么就是价格太贵。

 

薛奶奶:“这个是饮水器、冰箱、微波炉,厕所有洗衣机,都配备好了。每天都来打扫卫生。价格比较合理。原来住的一般都是宾馆似的。”

记者:“这种居家式的更温暖些?”

薛奶奶:“对。”

下午5点,伴着天边一抹金色的晚霞,我们与薛奶奶一起来到了养护中心的餐厅。

今天的晚饭有8个菜,7种主食,都是适合老年人胃口的,价格适宜。在排队打饭的老人中,有一对“姐妹花”手拉着手,不时耳语几句便开怀大笑。两位老人,一位叫王虹,一位叫王干,今年都是84岁。

 

王虹王干两位老战友讲述重逢故事

 

01
65年后,老战友在燕达奇遇

王虹:“我们俩是战友,17岁在一起,65年以后见面。”

王干:“就在这见面,见面我们俩还不认识,哈哈!“

王虹:“有意思,她在这个饭桌吃饭,我在这个饭桌吃饭,谁也不认识谁,后来又来一个战友,提起来了,她在旁边听到了。”

  

她们1949年在南京相识。当时年仅17岁的两人,都在第二野战军政治大学学习。王虹是分队长,王干是刚入伍的学员。4个月后,两个人先后奔赴西南战场,解放后又都来到了哈尔滨军工学院。在一个单位多年,却始终没有机会相遇相认。

 

 

 

二老跟记者分享她们当年的合影,这也是她们唯一的一张合影

 

65年后,她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到燕达养护中心养老,才有了这个久别重逢的故事。王虹老人说,在这里生活感觉很温暖,不仅可以重温战友情,而且燕达的服务也很周到。每个工作人员见到他们总是喊“爷爷奶奶”,护理人员24小时在岗,对于独居的老人晚上还会打电话问候。每周一、三、五上午还有免费班车把他们送到北京“大北窑”附近,方便老人们回家、会友。

“老人嘛,就需要关怀,你给点阳光,她就温暖。尤其是这里的人性化很好,比如重阳节,每人发一个香蕉、广柑。虽然价值不高,但是很暖老人心。”王虹奶奶说。

晚上6点半,夜幕降临,养护中心的2号楼2单元郜竞人、郑剑秋老两口家里传出了一阵阵歌声,几位80岁左右的老同学正在聚会。刘东瀛和文启新老人相约一同来到郜竞人老人家里,他们四位都毕业于东北工业大学,工作生活在北京、河北、东北等地。

 

刘东瀛和文启新在她们老同学郜竞人、郑剑秋老两口家里聚会

02
58年后,老同学在燕达奇遇

刘东瀛:“都58年没见了,在这养老见到了,也是缘分。”

刘东瀛说,他们如今都是燕达人。相聚在这里,除了缘分,还有燕达“医养结合”的独特养老模式。养护中心每栋楼的楼下都有护士站,配备了专职医护人员,还定期免费给老人们体检。距离养护中心不到200米就是同属燕达国际健康城的燕达医院,那里设备先进,数十位北京大医院的专家长期坐诊。刘东瀛甚至卖掉了在北京的房子,来这里安享晚年。

 

 

 


 

 

老同学正在看当年学校时的合影

 

今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北京不再新建大型养老机构,同时支持北京周边地区建设具备医院、护理院、养老院功能的“养老社区”,并尝试纳入北京医保。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已经成为先行者,而在这家养老院旁边就是一家与北京三甲医院“联姻”的大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