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书画润一生 松盛兰馨作品喻人品——燕达在住长辈李光晨的艺术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5-03-25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1987—2004年,酷爱京剧的李光晨曾联合京剧四大名旦的秘书及家属共同创作推出12幅京剧经典剧目人物画稿,并由曹禺、马少波、翁偶虹、俞振飞、刘炳森等人亲笔题诗或题词。李光晨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兼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高级顾问、中国诗书画协会顾问。几十年来,他酷爱国粹京剧、绘画与书法,其书画作品众多,且不少被海内外人士收藏。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李光晨的故事。


李光晨



创作12幅京剧四大名旦人物画和《长江风光览胜图》

作为一名戏曲爱好者,李光晨将绘画与戏曲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他喜欢绘制京剧脸谱以及典型的京剧人物。在他的诸多京剧画作中,有刚正不阿的包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三打白骨精》中的沙悟净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李光晨的艺术生涯中,他最重要的一套京剧绘画作品是依据京剧四大名旦经典戏曲形象创作的12幅京剧人物肖像画。那时,李光晨在北京京剧院工作,他与这些京剧名家的家属建立了深厚友谊。出于对名家的尊重,他要照着大师在舞台上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去创作。

于是,李光晨开始四处奔走,联络、请教四大名旦最亲近的人。1987年,他开始与梅兰芳大师的秘书许姬传先生、尚小云大师的夫人王蕊芳先生、程砚秋大师的夫人果素英先生,以及荀慧生大师的夫人张伟君先生共同策划这套经典画作。

其中,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四郎探母》《洛神》中的人物画作,由著名戏剧文学大师曹禺先生题诗;尚小云大师的经典剧目《王昭君》《北国佳人》《梁红玉》中的人物画作,由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先生题诗;程砚秋大师的《荒山泪》《梅妃》《文姬归汉》,由著名戏剧大家翁偶虹先生题诗,由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书写;荀慧生大师的《荀灌娘》《丹青引》《钗头凤》中的人物画作,由著名京剧大师俞振飞先生题诗并书写。以上12出戏的画稿是在2004年完成的。

李光晨创作的京剧经典人物肖像画

这些作品都是照着大师的经典形象绘就而成,无论是服装细节、头饰、妆容,还是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画作的配色,均参考了当年大师演出时留下的剧照而,相应的资料基本来自大师的家人。

“每一幅画的创作过程都不简单,尤其是涉及京剧行当,人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讲究的。创作之前,我先是根据人物形象起一份草稿,勾勒出人物线条,定好基本的动作框架,之后将草稿送到大师家里去,请大师的夫人或秘书参详,敲定之后再给人物上色。哪个位置画什么颜色、戴的什么头饰、表情神态动作如何,都要与夫人们商量而来。”李光晨说,夫人们的要求很高,要画出京剧大师最精彩的动作、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因此,每一幅画的创作过程往往要经过几番推敲、修改,才能最终确定。

李光晨一共创作了12幅画作,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京剧大家,每人3幅。他创作的京剧经典剧目人物肖像画原作高达1.33米,充分展现出了人物最具标志性的性格特征,十分传神,成为了国内京剧人物画的经典。

此外,李光晨还有一幅宽0.5米、长达18米,让人觉得颇为震撼的画作——《长江风光览胜图》。李光晨根据自己数次考察长江时留下的照片和速写,将长江从上游石宝寨起到下游燕子矶之间共29个著名景点在一幅画卷上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该画作从资料准备到创作完成耗时一年多,这也是国内首次将长江以一卷到底的形式进行全面展示的画作。

画中既有瞿塘峡、集仙峰、滴翠峡、神女峰等自然景观,又有张飞庙、白帝城、擂鼓台、长江大桥、金山寺等历史人文景观。在李光晨的笔下,长江时而曲折迂回,时而烟波浩渺。在画作中,李光晨将各个景观特色有机结合,又加入了独特的艺术想象,景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奇山异水交相辉映,引人遐想,观画者无不驻足良久,沉浸在他创作的这个宛如人间仙境的世界里。




加入《旅游》杂志,设计书籍装帧样式上百本

1989年,李光晨加入《旅游》杂志,成为了一名美术编辑,负责杂志总体美术装帧设计工作。《旅游》是由北京市旅游局和旅游杂志社出版的旅游月刊,创刊于1979年10月,这本杂志旨在传播旅游知识,报道国内外旅游业的动态,使读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旅游事业发展概况,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和爱国热情,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好评。

在杂志社,李光晨与同事们相处融洽,时常就杂志的设计包装理念进行深入探讨,同事则对他的评价是“正直、热情、勤奋”。在2001年《旅游》出版100期时,杂志社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李光晨约了很多书画界的好友,如刘炳森、韩美林、柯琦、陈大章等著名书画家,为杂志题词作画,着实为《旅游》提升了文化底蕴,增添了光彩。

李光晨还参与了众多知名出版社的书籍装帧设计工作,比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的《首都舞台美术设计资料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齐白石篆刻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测天才游戏》等,他负责装帧设计的书籍多达百本以上,其美术设计各具特色、风格鲜明。

此外,李光晨还获得了诸多荣誉,其作品《京剧史照》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出版,李光晨任美术编辑,曾荣获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以及东北、华北八省市(区)书籍装帧艺术整体设计一等奖;《北京古树名木》画册由北京出版社编辑出版,李光晨任美术编辑,获得东北、华北八省市(区)书籍装帧艺术作品优秀奖。

李光晨负责装帧设计的部分书



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在“苦练”中“修炼”真功夫

尽管大学学的专业是舞台美术,但李光晨对书法和绘画的热情持续了一辈子。他一直坚持书法创作,其作品令人拍案叫绝,艺术造诣颇高。他和书法大家刘炳森交情深厚,《李光晨书画集》封面上的标题正是由刘炳森亲笔题字的。当年刘炳森健在时,李光晨还经常找他切磋书法。

李光晨在隶书上造诣深厚,从笔画上看,其字笔力雄劲、字形端正,蚕头燕尾、波磔分明,工整秀丽、线条流畅。从风格上看,字字古朴典雅、韵味悠长。此外,他的草书作品笔走龙蛇、气势如虹,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字里行间潇洒飘逸、独具特色。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得荣誉。

其中,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被香港新闻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千禧之光》收录(由刘华清将军题写书名);隶书作品《水调歌头》被古巴旅游部部长收藏。隶书作品《沁园春·雪》被格瓦拉专题作家以及旅古华人武术协会等收藏;还有若干隶书作品及扇面草篆《橘颂》,分别被收藏家收藏。

2001年,李光晨向古巴旅游部部长赠送书法作品《水调歌头》

李光晨的书法境界是如何造就的?李光晨说,自己的隶书基本上以自学为主,主要通过临帖的方式学习。由于经常与刘炳森先生切磋并向其请教,现在,他写的字颇有炳森先生的遗风,用刘炳森儿子的话说:“我给你盖章,就是我爸的字。”

关于书法技巧,李光晨说,技巧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源于汉字、基于汉字,又脱离汉字的实用性;与中国画同源,有画的情趣却又别于中国绘画;不是音乐,却又有音乐的流动感和节律美;不是诗,却具有诗一样的意境和意味;不是雕塑,却具有雕塑的凝固美和立体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技巧在书法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谈到技巧,李光晨强调了一点,技巧是在书法创作中“修炼”出来的,而不是“苦练”出来的。“修炼”是指练功与修德,因此强调技巧是在书法创作中“修炼”出来的更为准确。关于书法创新,李光晨也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艺术观念裂变的过程。”

李光晨说,我们要去学习、研究经典,从中汲取营养,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去总结,结合现实,走出经典,要师古而不泥古。不仅是书法,李光晨在油画上的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油画技艺精湛,色彩运用巧妙,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有生命在跳动,在色彩和构图上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在油画领域,李光晨的画作基本只涉及风景,这也跟他此前从事舞台剧美术设计有关,需要根据舞台剧目创作各种树以及风景。为了让自己的风景画画得更好,李光晨经常到外面写生,寻找不一样的风景。这个过程虽然很苦很累,但他却乐在其中。

李光晨油画作品《银山碧水花袭人》(上)与《看尽云生灭 还我苍然山》(下)

退休后,李光晨应首都高校之邀,多次承担学校里的书画教学工作,如教授美术基础、速写、色彩等课程,桃李满天下。要是学生有需要,他也会义务帮助学生做考试辅导。至今,李光晨曾经帮助过的不少孩子仍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孩子都记挂着李光晨的恩德,还时不时回来看望他,这也令李光晨倍感欣慰。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李光晨没能继续在高校授课,但他的爱心之举并没有停下。他依然积极地参加各项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无偿地向残联等机关、群体捐赠其作品,其间更是给残疾人义务教学。而这位艺术家的善良、无私感染着许多人。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创作,他有自己的艺术之风

从事艺术创作多年,李光晨积累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心得。他发现,现在有一些不良的风气,如只看名头不看作品。对于这种现象,李光晨认为:作品之所以有价值,还是在于它自身的水平。”

什么样的艺术家,能被称为好的艺术家?李光晨认为,做人是做艺术的根本:“艺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接近群众的……艺术家要有脚踏实地的艺术之风,不浮躁、不夸张,在生活和行为上应该低调,但在追求艺术上应该高调。就像我写的《千字文》,一千个字我先写一百个字,再写一百个字,要有踏实与不懈的精神。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创作。”

作为一个艺术家,李光晨对于金钱与艺术的关系,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我不把钱看得太重,人不能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要好朋友喜欢,我就可以送给别人。这与我自己的幸福观也有关系,什么是幸福?我觉得自己能够做点自己满意的事,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这就足够了,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保持追求艺术的朴实之风。这不仅是我的艺术准则,更是我的做人准则。”

尽管年岁已高,但李光晨依然坚持写书法、画油画。在他燕达养护中心的家中,其陈设充满了艺术气息,进门就能看到一幅描绘澳大利亚森林的巨幅油画作品,画作中透露着森林特有的静谧之美,这是李光晨还未完成的作品,兴致来了,他就会拿起画笔描上几笔,尽情享受绘画的过程。阳台边是他的书画桌,只要无事,他就会坐在桌前,拿起画笔,沉浸在自己深爱的艺术世界里。

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李光晨这样评价:“夕阳红了,可壮心不已,每天我都坚持锻炼、书法写作,我对国粹的探寻永无止境。”恰如墙角他所绘制的那幅樱花图,只见满树繁花盛开,灿烂无比,好似李光晨的艺术生命永不凋零。


下期预告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殷小林的故事。退休前,殷小林就职于人民日报社,任高级工程师。此外,他还是国内首位专注世界古灯研究的收藏家,著有《古灯史话与收藏》;应出版社之约,《世界古灯史》正在著述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殷小林开始收藏古代灯具,其收藏足迹遍布海内外,其收藏的历代古灯,时间跨度超过万年。从收藏第一盏古灯至今,共收藏古灯2200余件,对中外古灯文化传承和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