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崛起 苦难中奋进——记燕达在住长辈朱根华的奋斗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4-05-10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朱根华出生于穷苦的渔民之家,他卖过报、做过商贩,当过学徒工、杂工……他17岁前的经历与漫画几乎毫无交集。新中国的成立给了他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也开启了他与漫画的不解情缘。从一张白纸到漫画家,朱根华用了40多年时间,他的作品《一门二徒》《返乡梦》《摇篮嫌小》《保驾》《有眼无珠》等,曾多次获中国新闻一、二等奖,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根华的故事。


朱根华



渔民之子的动荡童年

1932年,朱根华出生于浙江镇海的一户渔民之家,那里气候宜人,与上海一衣带水。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鱼是沿海城市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浙江沿海最主要的鱼类交易机构就是渔行。朱根华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当地鱼贩,将鱼从海里打上来再卖给渔行。旧社会的很多渔行老板对鱼贩的盘剥十分苛刻,朱根华的父母经常被压榨剥削,每天辛辛苦苦捕鱼,收入非常微薄,艰难地养活一大家子人。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朱根华的父亲压力很大,休息之余,喜欢用喝酒听书的方式解解乏、减减压,听完还会跟家人们绘声绘色地讲一讲。在朱根华的印象里,他常听父亲讲《海瑞传》《包公传》这样的故事。

长大后他才明白,父亲之所以喜欢给他们讲这些故事,是因为想用这些故事告诉孩子:做人就要拯溺扶危、清清白白,如果做官,就要像海瑞、包拯那样做个清官,仗义行侠、为民除害。也许就是在那时,仗义执言的性格已经在小朱根华的身体里慢慢发芽,长大后,用他最爱好的漫画表现出来。

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根华和家人不得不逃到上海,躲开战乱纷飞的家乡。因为父亲和母亲曾经帮助过很多人,一家人在路上没饭吃的时候,很多水手、船工都来送饭。靠着之前做鱼贩时攒下的一点小积蓄,加上几个穷汉老友的赞助,朱根华一家在上海落脚之后,开了一间卖纸烟的小铺子。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朱根华家的小铺子被日军烧得一干二净。那时的朱根华才5岁,在他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带着孩子从火海逃离时,慌乱中抢出了几包烟,希望能尽量降低损失。结果逃到法租界后,把包裹打开一看,父亲傻了眼,里面装的全是火柴,一包烟都没带出来。全家抱在一起,哭作一团,在上海靠小铺子打拼出来的家当,就这么飞灰湮灭了。心灰意懒的一家人无处可去,不得不到难民收容所去讨生活。

当时,上海原有的慈善、救济团体立即开展了各种救援活动,四明公所就是其中一个。朱根华一家在四明公所的帮助下,租借了一个很小的三层楼亭子间,其实就是临时盖的一个小窝棚,全家人挤在里面艰难度日,但日子总算暂时稳定了下来。




交不起学费一度辍学

为了讨生活,朱根华的父亲去码头当起了搬运工人,母亲则去做了街头小贩。当时,母亲挑着担子将上海的烟卷等时髦的物品卖到乡下,换了钱在乡下买粮食再运回城里。为了帮母亲维持生意,朱根华的两个姐姐一个包烟卷,另一个做手工,只有几岁的朱根华也非常懂事,帮着姐姐一起做手工。姐姐做帽子时,他会分担一些拔丝、接毛、扎花等简单工序,有时还要到街上去叫卖冰块和冰棍。

很快,朱根华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四民公所为了给同乡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办了两所义务小学,宁波籍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就读。朱根华在义务小学读了几年,不过早早进入社会讨生活的他敏锐地发现,身在法租界,只有懂法语才能进法国人开的公司,才能更好地生存。当时上海最大的一所中学——中法学堂,就在法租界,只有在这所学校念书,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中法学堂是法租界公董局为培养法语人才而设立的学校,最初的名字是法文书馆,始建于1886年。学校采用法国学制,分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4个年级。朱根华四处打听,得知在中法学堂里就读,每年考试前两名,就可以免学费;如果考第三名,可以免一半学费。

朱根华哪能放弃这个机会,初小那年就申请进入了这所学校。第一年考试他考了第三名,第二年考了第二名,初中三年更是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别人惊讶朱根华的学习居然这么好,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家里穷得叮当响,根本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只有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朱根华的法语学得很好,好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小故事,让他至今引以为傲。有一次,法国总领事去中法学堂视察,并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在大会上,他突然用法语提了一个问题:“中国医生为什么看病要号脉?”台下的师生们都被问蒙了,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号脉”“望闻问切”在法语里应该怎么说?老师和高中学生们嘀嘀咕咕没人回答。这时候,初中一年级的朱根华灵机一动,举起手,用法语大声喊出了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知道病患的病情。”

回过头来看,朱根华的答案其实是最浅显的一个“废话”回答,也不一定准确,但他的答案及时挽回了校长和老师们的颜面,在总领事面前没有丢人。大家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这件事儿让朱根华在学校出名了,老师和高中生都答不上来的问题,他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给答上来了。学习很苦,可朱根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感受到的却是无尽的快乐。但好景不长,快乐的日子很快便戛然而止了。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民上街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收回法租界。当时中法学堂的学生参加了,朱根华也在队伍当中。后来,法租界被成功收回,但法国政府和法国领事馆非常生气,对中法学堂开了“刀”,将优秀学生考试名列前茅免学费的政策全部取消。

这对于朱根华来说,犹如灭顶之灾。中法学堂教学设施一流、学习条件优越、教学质量过硬,很多富人会把子女送进这所学校求学,所以学费较为高昂。家庭贫困的朱根华根本无法承担,不得不离开了学校。




一幅漫画改变人生走向

学习这么好,却突然辍学,中法学堂的中国老师觉得太可惜,于是给上海英租界里的一家名校——格致中学的校长写了信,推荐朱根华去那里继续读书。“朱根华同学的功课非常好,每年都是第一名,希望贵校能收下他。”两位中法学堂的老师在联名推荐信里这样写道。

格致中学的校长看了之后,决定收下这个优秀的学生,并给他发放奖学金,以减轻其经济负担。于是,朱根华从一个法文学校转到了一个英文学校。朱根华非常感谢那两位老师,如果不是他们,他可能早早地就弃学进入社会了。

上海的生活成本很高,朱根华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没有起色,父亲依然在码头上当小工,母亲的小贩生意不好做的时候,不得不去别人家当女佣,如果没有收入,一家人根本揭不开锅。两个姐姐还是要包烟卷、做手工,朱根华放假时,就提着篮子去卖冰棍补贴家用。

闲暇之余,朱根华最喜欢的是看小人书。在“小人书”演绎的世界里,孙悟空可以上天入地,诸葛亮可以呼风唤雨,李逵可以横冲直撞……而朱根华最喜欢的是卓别林嘴边的小胡子、三毛头顶上的三根毛……他不仅看,还照着描,家中的地上、墙面、桌角,统统留下了他稚拙的画图印迹。

朱根华甚至还给当时上海的知名画家赵宏本、何庙云、钱笑呆和蔡振华诸先生写信,想拜之为师。沉迷于画画的朱根华怎么也想不到,他最喜欢的这个爱好居然让自己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人生走向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格致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的墙报要画一幅漫画。当时,朱根华的漫画作品在学校里已经小有名气,于是负责墙报的同学请他来画。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朱根华充分发挥了漫画的讽刺意味,创作了一幅国共内战百姓最受伤害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

校长是国民党驻沪领导人,他看到这幅漫画作品后,勃然大怒查出作者是朱根华后,校长当即取消了他的奖学金。如果朱根华想继续上学,就要向学校缴纳学费,可贫困的他根本交不出来,不得不离开学校,再次辍学。这件事对朱根华的打击非常大。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就这样被一幅漫画弄丢了,他非常难过。




造船厂里的小学徒

无书可念的朱根华该何去何从?全家人都替他着急。父亲听说南京有家造船厂在招学徒,托了好几个人,把朱根华弄了进去当学徒。学习成绩优异、擅长画画的高才生突然变成了造船厂的学徒工人,朱根华的内心很难适应,可又没有办法,如果不去造船厂,他就成了家里的负担,他不能这样做。

1949年前,上海有很多修造船厂,这种工厂以修船为主,工厂内部工种分类比较粗,大部分工人文化程度低,为了求生存,必须样样都要学、都要做。而学徒又比工人低一等,被师傅使唤来使唤去,吃不好睡不香,敢怒不敢言。

朱根华从小家里穷,吃得差,身体也比较差,和从农村来的劳动力型的学徒比,弱不禁风的他经常被师傅骂得狗血淋头。学徒的日子非常苦,师傅吃饭时,徒弟要在旁边伺候着,师傅吃完了要立刻帮师傅去盛饭,手脚慢了不免挨揍;师傅上工时,徒弟要扛着沉重的工具箱跟在后面。

师傅干车工的活,不管多烫,朱根华都要在旁边帮着浇肥皂水降温;师傅打铁,他就要在旁边拉风箱;师傅拿小锤子敲敲打打,他就要抡着大锤子一起打……如果轮船的船板上有窟窿破损需要修补,师傅就用烧红的钢条从窟窿中间插进去,并在外面把钢条敲扁,让钢条堵住窟窿。而朱根华就要窝在狭小的船舱里面对着敲,热到头晕。

就这样,艰苦的学徒生活过了一年,朱根华病倒了,连续发了几天高烧,被送到教会医院治疗。朱根华烧一退,就赶紧回到了造船厂,生怕丢掉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但老板却觉得他的身体太差,不是干这个活儿的料,直接把他辞退了。




股票市场里的小学徒

日子总要过下去,朱根华没有放弃继续找工作。1946年6月,政府重新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9月交易所正式开业。当时位于汉口路的上海证券大楼里,有很多做股票的老板,经亲戚介绍,朱根华去了一家杨姓老板开的股票公司,从造船厂的小学徒变成了股票市场的小学徒。

那时,股票市场交易要拿出股票的实物凭证,现场进行交易交割。交易现场没有电子显示屏,股票牌价都是工作人员手写在黑板上。朱根华回忆,在交易所里,每家股票公司都有自己的小会场,股民、股票公司的工作人员围在一起,关注着股市行情。股票公司的工作人员有“大炮手”、“小炮手”、观察员、书记员等分工。“炮手”负责向股民报告股票实时价格,如果台下股民有意买进卖出,观察员就会第一时间发现,让书记员赶紧记下,并让学徒立刻将单据送到股民手上,签字确认。整个过程吵闹、紧张、分秒必争。

朱根华一开始就是做学徒的工作,端着交易单穿梭在会场间,并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有购买意向的股民,请他签字确认。如果晚到一步,价格变了,这些老板很有可能就不认账了。所以对于朱根华来说,快是第一位的,不仅要步伐快,更要认人快。他必须在人群中快速认出张先生、李先生、王先生……第一时间跑上去。经历过辍学和被造船厂辞退,朱根华根本毫无退路,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为的是保住“饭碗”。

朱根华很聪明,记性也好,很快就能准确记住常来的这些股民的名字,极少弄错。在证券交易所,白天朱根华要精准识别客户,请他们在单据上签名,晚上要为客人计算这些单据是亏是赚,第二天跟客人进行交割。这时就要用到算盘了。朱根华只要一下班,就立刻开始练习算盘,很快就把自己练成了一个“铁算盘”,得到了同事和客户的认可。

证券交易所给的工资高,朱根华又很卖力,所以每个月的收入都不错,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凭借年轻、聪明,16岁的朱根华在证券交易所干得风生水起,从学徒很快升到了观察员,后来还当上了书记员,生活也越来越安定了。但其实在朱根华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去上学。


下期预告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倒朱根华,反而成为了他成长的催化剂,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在困境中,朱根华珍惜每一个向上的机会,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朱根华瞒着父母参加了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考试,并顺利通过考试,如愿进入大学过上了军旅生活。这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还让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根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