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广播科普节目 多次被钱学森院士表扬——记燕达在住长辈宋广礼的精彩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4-04-26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和第二套节目副总监兼科教部主任,宋广礼在记者及科普编创领域兢兢业业,奋斗一生,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国防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的科普作家等;自撰的《科普广播佳作选》《光学世界奇观》等屡获国家奖项,与友人合写的说明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他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也如他的作品那般动人心魄。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宋广礼的故事。

宋广礼


主办的《科学知识》多次被评为优秀节目

新中国的第一个科普广播节目《通俗自然科学讲座》创办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1956年党中央又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国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科学之声”为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增添了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无形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宋广礼主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遂取名为《科学知识》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是生产力”乃至是“第一生产力”等论述。科学大会的召开为科普广播送来了和煦的春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开始复苏,名牌科普节目《科学知识》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著名文学家夏衍在一次中青年电影导演座谈会上讲到:“让导演们精通物理、航天科学不可能,但是对科学不感兴趣,看来不行。这并不是说,要求我们的中青年导演当某门科学的专家,但有一点常识既是需要,也是可以办到的。我看只要有心还是不难的,每天清晨六点钟,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节目我觉得就很有好处。”

1986年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亲笔写给宋广礼的信中,提到:“你主办的《科学知识》节目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宋广礼和同事们根据钱老提出的“要把握科学发展的主流、大方向和宏观趋势”的意见,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刚刚兴起时,就连续举办了多组“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热心听众把《科学知识》节目誉为“未见面的老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大课堂”,该节目也多次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大优秀节目之一。



面向经济建设 紧跟时代步伐

1985年3月,党中央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了顺应科技进入社会、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大趋势,显示科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多方位影响,《科学知识》从1988年7月4日起,更名为《科技与社会》节目,并相应地调整了节目方针,突出了节目的社会渗透功能,从单纯讲知识的小天地走到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

众所周知,科普广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利用科学,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科技创新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因此,《科技与社会》节目更注重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国内外科技新成就、新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报道,体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科技发展同现代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科技与社会》节目的开办,得到了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钱学森、周光召和宋健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周培源说:“我赞成贵台开办这个节目,希望它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播和发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为改变社会的陈旧观念,树立新的观念服务。”

周光召说:“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大家都来关心科技与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很快地向前发展。”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教授,看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书面汇报后,指出:“中国科协应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技与社会》节目有所帮助。请找钱三强副主席商量一个具体办法。”正是从这时起,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帮助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技节目迈出了新的一步,走上了依靠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道路,强化了科技节目的社会功能。

《科技与社会》节目不仅坚持了既定的方针,在选题上还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通过实实在在的科学内容鼓励和指导人们更多地了解现代科学知识,深刻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因此,该节目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进一步界定了科普工作的内涵,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了认真贯彻科普法,在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又联合全国20多家电台,举办了以“科学人生”为主题的“全国科普广播优秀节目展播”活动。

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广大听众,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普及工作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传播成为科普工作者又一重大的社会责任。

作为全国科普广播龙头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曾于1996年、1999年和2002年三度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称号,宋广礼则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退休不褪色 科普创编绽芳华

1995年12月30日,宋广礼提前一年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愿退休了。关于为什么要提前退休,宋广礼这样说道:“退休前,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主任,我常到台里开会,和部领导们坐在一起。我看着身边的年轻干部们个个年富力强,干劲十足。我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该退下来给年轻人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保持新鲜的驱动力。”

新上任的科教部“一把手”赵忠颖同志非常理解老领导的心情,并返聘宋广礼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承担部分审稿任务。宋广礼心想,现任领导对老同志的特殊关照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思索良久,宋广礼充分利用自己以往的积累和科普广播的资历优势,很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广阔的社会活动中,组建了科普广播委员会。

科普广播委员会隶属于三个“国”字头的协会(学会),即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广播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很多,跟地方电台的交流频繁,每两年进行一次科普广播节目和论文的评奖或创优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从业者的广泛欢迎。截至2012年,在宋广礼担任科普广播委员会秘书长期间,共举办了10次科普广播学术交流与评奖创优活动,成果颇丰。

在此期间,宋广礼还和赵忠颖等同志合作,主编了两本对科普广播人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参考书:一本是科普广播论文集《“翻译”科学的艺术》;另一本是科普广播优秀节目选编《听广播,学科学》。它们是宋广礼担任科普广播委员会秘书长20多年来工作文字化的结晶。至此,宋广礼的科普广播学会生涯画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作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宋广礼除了一直担任学会的常务理事外,他还兼任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科学新闻》的副主编。宋广礼与学会副理事长王友恭等同志共同主编了由宋健题词的科技新闻论文集《实践与探索》《迈向新世纪》和《科学新闻与写作》等。直至2013年,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宋广礼由于年龄超标,自动退出所担任的一切学会职务,被授予终身荣誉理事。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创始人合影,左二为宋广礼

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宋广礼多年担任常务理事,是全国科普编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曾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向导》杂志的副总编辑,并多次出任“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和短篇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的评委,发现了许多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为我国科普编创事业贡献力量。



温故知新 蓄力前进 

如今,宋广礼与爱人陆玉洁住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里,每天生活悠闲安逸,却仍不断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为之奋斗拼搏的事业。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有三位已故德高望重的前辈让宋广礼不能忘记。

第一位是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同志;第二位是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新中国第一个科普广播节目《通俗自然科学讲座》的创办者温济泽同志;第三位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的超级忠实听众和坚定的支持者——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院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创办35周年的座谈会上说:“我每天早起听的第一个节目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我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编辑和为节目撰稿的同志,他们天天给我上课,给了我很大帮助。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们,那我今天就不可能了解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这是一位多么可敬、可爱、伟大的科学家啊!

宋广礼时常在想,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尚需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的高新科技知识,并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作为他必听的节目,这是科普广播人的荣幸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没理由不办好科普广播节目,以告慰这位倾心于科普广播事业的伟大科学家。”

钱学森院士不仅喜欢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而且经常为办好科普节目出谋划策,畅谈高见。1986年1月11日,他亲自给宋广礼写信(此信已选入涂元季教授主编的《钱学森书信》第3卷中),鼓励说:“你主办科普节目很重要,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眼界要放宽些……”

来信中,钱院士还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既要讲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趋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攻方向,也要讲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知识。”钱学森院士呼吁科学家们,要学会写科普文章并举荐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就是一个理想的园地。

当他在广播中听到我国控制论科学家宋健教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节目里介绍新技术革命中的自动化科普知识时,感到非常高兴,马上传口信给宋广礼,表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得很好。钱老还身体力行,撰写了多篇高水平的科普文章,早在1978年,在人们对系统工程还不太熟悉的时候,他就与科学家许国志、王寿云合作,撰写了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这是一篇科技界公认的有分量的科普佳作,影响了一代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播发了这篇文章,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宋广礼采访钱学森院士时留影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为了铭记钱学森院士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功绩,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筹备建立钱学森图书馆,并派专人到北京来,收集有关材料和展品。

经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推荐,上海交通大学的经办人张现民拿着中宣部的介绍信,约宋广礼面谈,希望宋广礼提供钱学森写给他的那封亲笔信。宋广礼毫不犹豫,当即应允,不仅把珍藏了20多年的钱老写给他的信的复印件拿了出来,还主动贡献了钱学森1984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广播节目创办3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录音,同时提供了《钱学森论系统科学》的文稿。张现民同志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喜出望外,满载而归。

能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立钱学森图书馆出力、添彩,让更多参观者在这座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听到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声音,宋广礼备感光荣与自豪。钱老虽然走了,但他对科普广播的坚定支持已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科普广播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与时代同步的科普广播之路。

光阴似箭,岁月悠悠。平和心态常在,生命之河长流。不知不觉间,宋广礼退休将近30年,从懵懂少年一路走来,变成今天的耄耋老者,经历多多,苦难多多,乐趣亦多多。

抚今追昔,宋广礼深深怀念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广播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和与同伴们奋斗几十载的青春。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科普广播人正遵循科学发展观,传承科普广播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把科普广播节目办得更有活力、更富时代特色。

下期预告

朱根华出生穷苦的渔民之家,他卖过报、做过商贩,当过学徒工、杂工……他17岁前的这些经历与漫画几乎毫无交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了他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也开启了他与漫画的不解情缘。从一张白纸到漫画家,朱根华用了40多年时间,他的作品《一门二徒》《返乡梦》《摇篮嫌小》《保驾》《有眼无珠》等,曾多次获中国新闻一、二等奖,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朱根华的故事。


素材来源/《金色年华 流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