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孤儿走向“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记燕达在住长辈宋广礼的精彩人生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宋广礼
风雨飘摇的童年 辗转坎坷的求学路
1936年,宋广礼出生于辽河南岸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宋广礼5岁时,父母双双病故,留下了年幼的姐弟三人。亲戚们也大多生计艰难,便想出分开抚养的办法,宋广礼被分在了伯父家。
1944年,宋广礼刚上小学,学校就被日本侵略者霸占,大肆进行“奴化教育”,家长们都悄悄让孩子退了学,学校逐渐变成空壳。后来,宋广礼就在本村和外乡的学校里辗转上了几年学。由于家境贫寒,又是孤儿,宋广礼在学校享受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并且成为住宿生,吃、住都在学校。虽然条件有限,但宋广礼很知足。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响彻校园,宋广礼满腔义愤,即刻报名,决心赴朝参战,但经几番努力后,终因年岁太小,未能如愿。看到年纪大的同学如愿以偿,宋广礼暗暗地想,快点长大呀,也和大哥哥们一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国家”。后来,宋广礼和年纪小的同学参加了后方的“抗美援朝”,在反细菌战的斗争中贡献了力量。
高中时,宋广礼就读于鞍山一中,校园里学习氛围浓厚。高三备战高考时,学生们各自找了一个僻静的环境,专心看书学习,老师不定期做集中辅导,解决疑难问题。一到辅导时间,同学们就将大教室挤得满满的,即使是站着听老师讲解、辅导、解析难题,也甘之如饴。
正当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功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俄专的工作组来到了学校,在这里开展免试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工作。成为一名解放军是宋广礼一直以来的心愿,经再三考虑,并征得班主任肖景贵老师的肯定意见后,宋广礼毅然决定报名——当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生,他的申请很快便得到了招生工作组的批准。
应征入伍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5年6月,宋广礼与30多个同学一起乘上了南下大连的列车。“到站后,迎接我们的是一排排穿着浅黄色军装,头戴解放帽,胸前佩戴着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的老兵。他们一边鼓掌,一边喊着口号,欢迎新战友的到来。”宋广礼对那一天的印象历久弥新。
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俄专学员装的宋广礼
在解放军军事俄专学习期间,一个排24位同学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学习的课程不是很多,除了主科俄语外,还有汉语、苏联文学、政治、军事技术、武器操作、军事体育、野外作业、实弹射击以及选修课逻辑学、修辞学、翻译技巧等。在这里,宋广礼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求学时光。
解放军军事俄专的毕业分配不要求同学们自己申报志愿,而是由学校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表现分配工作,宋广礼有幸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8年8月,刚刚从解放军军事俄专毕业的宋广礼,告别母校和老师,搭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满怀着喜悦的心情,去迎接新的“战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俄专毕业合影,后排左四为宋广礼
在北京站迎接宋广礼这支小分队的大多是同行,大家用俄语彼此打招呼,宋广礼感到很亲热,陌生感一下子消除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下属若干个分院,宋广礼和另外十几位同学被分配到五院的二分院。“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没有像样的礼堂和大的会议室,同学们就在食堂里听五院政委刘有光同志做入院报告,进行保密教育。”宋广礼回忆道。
大学毕业 成为俄语翻译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宋广礼的具体工作就是给地面电源方面的苏联专家当翻译。“刚出校门就做口译,困难不小。”宋广礼非常感谢有经验的老翻译对他毫无保留地“传帮带”,让他逐步可以独立做口译。“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张克文同志,他跟我一起陪同苏联专家,既做业务指导又当翻译,使我很快熟悉了业务,慢慢地开始独立工作,我要真诚地感谢他。”
宋广礼陪同的苏联专家沃尔科夫年岁较大,当时已51岁,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是赫鲁晓夫的入党介绍人,又是来中国的苏联专家党组织的领导成员。沃尔科夫为人很随和,容易相处,喜欢开玩笑,说一口标准的莫斯科话。因此,宋广礼在给他当翻译时,没有感到太多困难和压力。
宋广礼(左一)与苏联专家在一起
在同学当中,宋广礼是第一批接待苏联专家当口译的翻译。“我第一次陪同苏联专家外出工作时,解放军军事俄专的校友们看到了,都竖起大拇指,高兴地为我叫好‘宋广礼真行啊!’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感到很开心、很自豪。”
宋广礼陪同的苏联专家主要在两个地方工作,一个是二分院的一支队,另一个是五机部的547厂。跟随专家工作和学习的是一支队的地面电源工程组,组长傅炳坤。在那段紧张工作的日子里,苏联专家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二院与547厂之间,既要解决大量技术问题,又要给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讲课,传授当时的新技术。这是做专职科技翻译最艰难,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光是讲课稿,宋广礼就积累了一大摞。之后,宋广礼和傅炳坤,把这些讲课笔记进行翻译整理,印成中文版的《苏联专家建议汇编》。
在国防部五院当翻译,除了政治思想条件以外,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一是俄语基础知识要过硬,可以应对日常的翻译事务;二是要懂得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胜任苏联专家与中国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宋广礼来说,第一个关口难度不大,在大学里学的俄语基础知识,完全可以应对日常翻译工作,而第二个关口困难太多了,在他的知识库中,火箭、导弹等知识基本上是空白。为了胜任工作,他只好对一些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恶补”,“不求将所有知识精通,但用来应付专业技术翻译还是管用的。”
在国防部五院的翻译生涯中,为王诤做翻译的事,让宋广礼记忆犹新。王诤是中国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创建者,1940年担任广播委员会委员,领导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为我国的广播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曾经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中将军衔,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立下了重要功绩。
1959年夏,宋广礼陪同苏联专家在上海工作,王院长恰好也在上海处理公务,听说苏联专家在上海,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探求发展导弹技术的好机会,于是他约请苏联专家到他的住处锦江饭店会面。宋广礼陪同专家如约而至,交谈中,王院长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让宋广礼十分敬佩。
漫漫航天路 舍“小家”为大家
后来,经内部调整,宋广礼脱下军装,调入位于天津的航天部第三研究302研究所。研究所下属若干个研究室,宋广礼工作在第六室,它下设两个业务单位:一个是情报资料室,宋广礼任组长;另一个是仪器室,刘兴武任组长。
研究所所长钟任华毕业于清华大学,技术水平很高,对红外与激光技术颇有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钟任华所长、刘兴武都是共产党员,对宋广礼的思想进步影响很大,在他们帮助和引导下,宋广礼于197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宋广礼在天津航天部302研究所“单身”工作了8年之久,航天情结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虽然宋广礼不想离开,但夫妻两地分居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该夫妻团聚了。
从宋广礼当兵的那天算起,加上爱人陆玉洁调来北京之前的6年,他们两地分居整整14年。特别是陆玉洁在鞍山独自带着两个幼子生活的6年时间里,孩子们只知道爸爸是解放军,但却不记得爸爸长得是个啥模样。走在大街上见到解放军,他们就高喊“爸爸”,孩子们这些天真幼稚的举动看起来挺好笑,但在陆玉洁的心里,却多了几分酸楚和无奈。
工作调动不易,好在研究所搬迁天津的时候,宋广礼的户口留在了北京。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管人事工作的部门是政治处,尹桂芝主任非常理解宋广礼夫妇的困难,竭力促成此事。在她的热切关心和帮助下,宋广礼的调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调回北京后,宋广礼终于和爱人陆玉洁,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团聚了。
宋广礼一生就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航天,另一件是广播。截至1976年9月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宋广礼从事航天工作长达18年之久。他所走过的航天路,艰难曲折,风险多多,每天都盼望着成功,又担心着失败,有乐趣,也有挫折。虽然如今离开他所钟爱的航天团队已经40多年,但看到今天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跨越,宋广礼由衷地感到高兴。
成长为科普广播编辑 收获累累硕果
1976年9月,宋广礼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在人事部门工作了两年,但总觉得,做人事工作不是自己的专长。“我从航天部来,对科技有着特殊的感情。恰好此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着力加强科技宣传,有关领导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决定把我调配到专题部科技节目组,充实科技报道的力量。尹桂芝主任非常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决定,毅然‘放飞’了我,这也正是我的心愿。”
来到科技组后,宋广礼甘当“小学生”,虚心向老编辑请教,把每位同志,哪怕是先他一天到科技组的,都当作自己的老师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苦练编辑基本功。“说来也真不容易,毕竟这时我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又从来没有做过广播编辑,一切得从‘零’开始。”
宋广礼(左一)与年轻的科技组成员合影
20世纪70年代,广播技术还比较落后,所有节目都要事先由责任编辑录制好,而后发播。作为一名广播编辑,不仅要学会编辑稿件,还要学会录制节目。宋广礼是下了一番苦功学习编稿的,老编辑编完的稿件,他暗暗地把它们收集过来,对照原稿,细心阅读,有时还要重新抄写一遍,从字里行间,学习经验丰富的老编辑的文字功力和编辑稿件的技能。这样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宋广礼大有收获。
在录制节目方面,宋广礼得到了爱人陆玉洁的帮助。每天中午,宋广礼利用休息时间,跟着陆玉洁学习录音。日积月累,宋广礼的录音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从一个门外汉,逐步练成了一名“熟练工”。“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自信,最终成为了一名称职的科普广播编辑。”
道路是曲折的,奋斗是艰辛的。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宋广礼在广播战线奋斗出了属于自己的荣誉。1982年开始,他的代表作《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连续多年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1986年,被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1987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副主任;1990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1年被评聘为高级编辑,晋升为科教部主任;1994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副总监,兼科教部主任。
1993年,宋广礼担任支部书记的科教部党支部被评为国家中直机关的优秀党支部,宋广礼做大会发言。1994年开始,宋广礼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 年,宋广礼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2000年,宋广礼的名字被载入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人物辞典》。2002年,宋广礼被推举为我国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2005年,宋广礼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防科普作家”。
从农民孤儿到俄语翻译,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和第二套节目副总监兼科教部主任,宋广礼没有被命运击垮,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俄语翻译、广播编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宋广礼的故事。
新闻动态
- 2024-09-11
“燕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都有什么?让入住长辈赞不绝口
- 2024-08-26
以学为乐 学有所为:燕达长辈用行动证明,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 2024-08-24
89岁原中纪委副局级检查员李彦文“点赞”燕达:“医疗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岁抗美援朝老兵关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达过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见证幸福 ▏入住燕达1年、2年、3年…10年+的长辈们朋友圈是这样说的
- 2024-08-16
释放活力 尽享乐趣——燕达养护中心成功举办趣味运动会
- 2024-08-14
荣耀时刻 实力见证 | 燕达养护中心在廊坊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4-08-10
七夕燕达 | 舞动金色年华 绘就岁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