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探路人” 埋头科研结硕果——记燕达在住长辈陈继松的科研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4-03-20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1939年,陈继松出生于广东潮阳;1962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工作,曾在组织和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一条地震大剖面的攻坚战中立功受奖。1975年参加华北石油会战,后来到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任公司研究院项目队长、责任工程师等在平凡的技术工作岗位上,陈继松致力攻克地质石油的高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多个奖项。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陈继松的故事。

陈继松



转向海洋石油的研究 编写专业教材

新疆的10年工作经验成为了陈继松宝贵的人生财富。1975年,陈继松离开新疆,调到了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地质调查处工作,工作重心也从沙漠转到了海洋,从实践转向了理论研究。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产业。在没有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年代,第一次踏进大海的中国石油人最富有的资产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陈继松就是如此,刚探索出陆地石油的勘探方式,就要深入海洋石油的研究中。由于海洋勘探成本更高,他必须要在技术专业上下苦功夫,确保研究万无一失。

1975—1980年,陈继松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震方法研究等工作。他负责执写《石臼坨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报告》,为了解石臼坨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参考价值。其间,陈继松还在武汉大学数字处理培训班担任“地震勘探基础”课教员、单位新职工、处领导和管理干部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教员,编写了《地震勘探基础》教材。

此外,陈继松还担任单位复转军人进场培训教员,负责对新参加工作的新同志进行技术培训,并经常为处领导和机关管理干部举办石油勘探专业技术知识讲座。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陈继松结合新疆野外工作经验,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讲课深入浅出,受到了同事、学员的欢迎和好评,这也进一步激励了他做好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曾被华东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聘为学生校外辅导老师;被同济大学地质系聘为研究生校外辅导老师。



专心致志做科研 荣获多个奖项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陈继松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79年底,他参加了石油部外事工作集训班,结业考试成绩优良,这为他后续出国工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打下了很好基础。

1979年 石油部勘探外事集训班全体合影(第四排左四为陈继松)

1983年,陈继松以中方专家身份赴日本参加“砂岩成因”共同研究;1984年,陈继松以中方专家身份赴美国验收“绥中36-1储量”研究成果;1985年,陈继松以中方首席专家身份为日中会社补充解释渤南地区地震资料,完成中日合同区的地震地层学研究,为渤南探区的钻探目标选择奠定了基础,出色完成了对外合作研究任务,受到日方好评。

1984年初 赴日本参与“油藏描述合作项目”(右三为陈继松)

1998年,陈继松以中方专家身份赴美国参加渤海湾02/31和06/17合同区联合研究。每次出国,陈继松从未关注过国外的风土人情,仅有的外出是为孩子们买礼物。他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仔细对比国内外的技术差距。

有一次,陈继松在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见到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一整套研究资料,但老外不愿告诉中国人。“我们当时不容易啊,国外已经是以单位在研究技术难点,而我们是有限的个人在进行研究,力量太单薄了。”陈继松感叹,“我们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太大了,很多国家已经用计算机绘图了,而我们还在用手工画。”在这个冲击下,陈继松自学编程,快速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技巧,这为他日后的工作又打开了一个新方向。

1979年,陈继松获得渤海石油公司工程师职称;1987年获得首批高级工程师职称。刻苦工作、从不懈怠,这是陈继松的工作态度,也让他收获了诸多荣誉。1982年,陈继松因“地震速度参数的研究应用”获石油工业部二级优秀综合报告奖。

1995年,陈继松担任渤南滚动勘探开发项目队队长,组织完成BZ28-1油田的储量复核,成功地钻探了争议多年的渤中26-2构造,终于发现了BZ26-2油气田。

陈继松还担任过物探研究队方法室主任,但他却觉得行政管理工作对他来说是个负担。于是,他便主动辞去了室主任的职务,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从此便一直与他深爱的技术打交道,没有再走上管理岗位。

在单位里,陈继松夜以继日地工作,被同事们取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我挺喜欢别人叫我拼命三郎的,这是在夸我呢。”陈继松笑着说。这时,夫人章倩接过了话:“他工作起来真是不要命,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工作,周日加班是常事,只知道埋头苦干,休息日周围没有人叫他下班,工作更没有点了,也不晓得要吃饭。到办公室抓他回来吃饭,往往是我与孩子周日的一项任务,有时真是气得没办法。”

有一段时间,陈继松忙于一项工作,单位通往家属区的后门晚上10点关门,他总是忙到凌晨才回家。单位后门关了,他就直接翻墙回家。“我从来没感觉到已连续工作了有多久,只要下了功夫,终能有成果,一看到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就忘我了,我能从中享受到乐趣。”陈继松笑着说。

工作以来,陈继松曾多次获得处、局、公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中海油总公司科技进步等奖项6次、渤海石油公司科技进步等奖项7次。



深入理论研究 荣立三等功

1987—1990年,陈继松主要参与绥中36-1油田勘探与开发项目,在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利用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相结合进行储集层研究方面迈出了十分关键的第一步。

1987年,陈继松在渤海发现绥中36-1油田中荣立三等功。绥中36-1油田地处北纬40度的冰区,又是稠油油田。中国海油自主攻克海上稠油开发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海上大型整装油田和稠油油田的能力,成为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海上现代化油田,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1—1992年,陈继松主要从事锦州9-3和锦州9-2油田的地震资料处理和钻前研究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依据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陈继松撰写了《复杂地区的地震地质研究》《辽东复杂构造带比辽西低凸起更壮观》两篇论文。

1994年 陈继松在海油技术交流会上的工作照

“工作久了,我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结合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模式,能分析出哪里的地质构造有石油储存成因的可能。”陈继松详细地介绍,他到达一个地方进行勘探前,会查阅很多资料,再去现场进行调研。“在现场地上放炮后,会有地下的反射波,这能分析地下情况。”接着,陈继松会分析周边情况,比如地质成因等。“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一样,见解不一样,我往往会建议哪个地方可以试一试,但是由于海上打井成本高,具体要不要操作,还要看公司怎么决定。”

实践证明,陈继松每次的分析准确率很高,可以说是寻找石油的专家级人物。这让他收获了业界好评,他的十余篇专业技术论文,曾在石油地质物理勘探等技术报刊与相关杂志发表,其中一篇《斜井地震记录与应用》曾被俄罗斯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学报刊登及应用。

在陈继松的一份专业技术带头人推荐材料上,有这么一段话,对他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在平凡的技术工作岗位上,陈继松致力攻克地质石油的高难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承担大型研究课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和开拓物探资料在各类地质课题中的有效应用以及地震资料在地震地质研究中的正确使用方面,从事了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理论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退休余热亦生辉 安享晚年在燕达

退休后,陈继松依旧闲不下来。“除了地质研究,我没有别的兴趣,不喜欢玩。”因为这个理由,陈继松开始说退休后要再干10年工作,没想到最终干了15年还退不下来。最后选择不工作,还是因为身体状况不好。

因为年轻时常年在恶劣的户外环境下工作,陈继松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一直有风湿的病根。2018年,陈继松生了一次大病,身体更差了,他这才停止工作。“当时,他都无法走路了,我陪他看了很多医院,但都查不出原因。有一次,我们在北京301医院看完病回家,我一手扶着他,一手提着东西,距离出租车100米的路怎么也走不过去。我只能把东西先放在门卫处,再把他连拖带拽地弄到出租车上再去取东西。”说起这段往事,章倩至今都非常心疼丈夫。

经过多次问诊,陈继松被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给他下诊断的中日医院焦主任说,他患这种病是他早年时的野外工作环境留下的后遗症。年纪大了,考虑到在家里不好彼此照顾对方,陈继松和妻子章倩2018年搬到了燕达养护中心。

在燕达,陈继松彻底不用工作了,每天和夫人吃饭、散步、闲聊,生活过得悠闲自在。唯一不好的事是,年轻时身体欠下太多的债了,如今要慢慢补偿。

陈继松和爱人章倩在燕达养护中心合影

“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陈继松这代人将家与国紧密联系,渴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每当看到新打的井出油了,陈继松的心里都乐开了花。一辈子为祖国献石油,他无怨也无悔!

下期预告

1964年,卢志恒研究生毕业 , 分配到当年粮食部的下属单位工作 , 后改行从事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研究研制工作。后来,他主持承担了国家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科学发展纲要项目,为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了“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他受聘于瑞典皇家科学院,获得了推荐“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的资格。卢志恒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不懈的科研精神,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卢志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