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入伍报国志 文艺为刃干革命——记燕达在住长辈周顺理的军旅人生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1945年,17岁的周顺理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文艺兵;1955年,负责组建防空军文工团,后又调入前锋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北空文工团等单位工作,历任文工团队长、导演、艺术室主任、政委、团长等职务;1980年,退伍转业北京电视台,负责组建全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作为编剧或导演,他参与了10余部舞台剧、8部电视剧、7部专题片和1部音乐风光片,其中歌剧《珍珠墙》获得优秀剧目奖,《矿长》获得飞天奖和乌金奖,拍摄的专题片曾被选送参加巴西国际电视节。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周顺理的故事。
周顺理
绝望的红和希望的红 铺就艺术底色
1928年9月,周顺理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之苦。这一年,周顺理刚刚4岁,正是记事的年龄。
“我亲眼看见日本兵是怎么枪杀中国人的,是怎么用刺刀刺杀普通老百姓,到处都是血淋淋。我晚上吓得都不敢睡觉。”在这种鲜红的绝望氛围中,周顺理慢慢长大,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就是跟着邻居张叔叔去听大鼓书。“张叔叔会弹三弦,是大鼓书的伴奏,经常带我去,这可能是我最早种下的艺术种子。”周顺理说。
周顺理的中学老师李廷槐是一名地下党员,他常在日伪特工的严密监视下,为学生们讲述中国历史,传递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立场。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周顺理心中燃起了革命的火苗,这个火苗在老师被特工抓走后,变成了熊熊火焰。“我亲眼看着老师被带走了,他不卑不亢的背影,让我印象深刻。”
周顺理说,东北长大的孩子都容易产生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那时他也想要寻找自己的革命道路。1945年9月1日,17岁的周顺理参加了学生组成的东北民主联军;11月进入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周顺理被分配到县政府,负责领导国道村民运工作队,开展建立政权工作,并参加了攻打“石头河”的剿匪战斗。
1945年,周顺理由单位送至东北军分区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
1946年周顺理任龙泉区政府民政股长,负责征粮、扩军工作。由于工作表现优异,周顺理由单位选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在这里,周顺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坚定了无产阶级立场,同时,东北军政大学也是周顺理艺术人生的真正起点。
“大学时,我因为会拉二胡、吹笛子,成了学校里的文艺活跃分子。”这份艺术天赋也被学校指导员发现,他推荐周顺理到东北军大文工团参加文化宣传活动。毕业后,周顺理直接留在军大文工团。
“就这样,我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革命道路。我们跟着部队上前线,一切文艺活动都是为了战斗。”周顺理说。如果要给文艺生涯选定一个主色调,周顺理毫不犹豫地会选择“红色”。这是一种蓬勃的颜色,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无尽的希望。
将文艺作为战斗武器 为解放高歌起舞
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的前身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团内成员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革命的坚定性,对理想的追求,对政治方向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都是坚定不移的。团内的每一个人都是随时能为人民站出来的‘斗士’,整个团始终坚持以文艺武器紧密配合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要求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积极开展创作和演出。”周顺理说。
1946年2月,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宣告对国民政府展开全面的反攻,号召东北人民起来,参加解放斗争。“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军大文工团创作了一批号召和鼓舞参与解放战争的剧目。”
在东北军大文工团时的创作,都是集体创作,每一部作品都是“大家的智慧”。在东北解放战争的三年多里,周顺理创作和参与演出的剧目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是在质量和分量上却意义重大,大型活报剧《旧恨新仇》、歌剧《为谁打天下》、歌剧《钢骨铁筋》(后改编成电影《钢铁战士》)和歌剧《天下无敌》等作品鼓舞了革命士气,紧密配合了文工团当时的宣传工作。
《旧恨新仇》内含时刻警惕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为谁打天下》主要表现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钢骨铁筋》是写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首要的问题是在任何情况下,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坚决保持革命者的操守和气节这一重大主题思想;《天下无敌》则是揭示和表现东北军重大军事转折时期的主题戏。
周顺理说:“为了让普通士兵和老百姓理解党的方针和革命理论,也为了服务学校军政教育,我们那时候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重大革命主题思想,将书面的理论和方针编进节目里,让其变得通俗易懂。”
创新艺术形式 用歌舞沁润心灵
周顺理的创作不仅重内涵,更接地气。“当时部队战士以农民出身为主,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缺少阅读能力,唯有戏剧,特别是民族歌剧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因此话剧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成为我们这个团那一时期采用的主要艺术形式、思想载体。”周顺理介绍,《为谁打天下》《钢骨铁筋》《天下无敌》这三个戏都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形式,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这种创作和表现形式,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也值得思考与实践。”周顺理说。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活报剧《旧恨新仇》当时为了赶时间,放弃了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形式,而改用了相对简单的活报剧形式。
1948年,文工团全体成员奔赴辽沈战役前线,负责战勤和宣传工作,一起迎接最后的胜利,周顺理也是长春解放后,第一批进入长春的人。“长春的老百姓跑了三分之一,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早已经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了。”周顺理这样形容解放后的长春城。
进城后,文工团作为后勤人员,在做好部队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安抚老百姓的任务。他们把歌声和舞蹈送到了困厄之中的长春市民身边,用音乐镇痛,用舞蹈告诉所有人,充满希望的日子,马上就到来了。
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1946年到1948年期间,周顺理与东北军政文工团的战友们一起创作和演出原创剧目的同时,还排练、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周子山》《反“翻把”斗争》《杨勇立功》《打到蒋管区去》等名剧。
三年里,文工团演出百余场,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及为部队与群众的演出任务,每一场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学校领导、干部、学员的普遍好评。在此期间,文工团集体荣立了两次二等功。
组建防空军文工团 书写军旅人生华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顺理被调往江西陆军第23步兵学校(后改建为防空学校)文工团任副团长。1953年夏天,周顺理又从江西南昌防空学校奉调进京,任防空部队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助理员,负责文化部文艺组工作。“当时,文化部人员不到10人,还没有任命部长,张磊任副部长。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部队,调查了解情况,组织业余文艺创作,帮助基层连队开展文化活动。”
防空部队驻地比较分散,生活艰苦。广大干部战士常年驻守在边防线上、深山老林、高山之巅、海岛之上。许多部队的业余文化活动单调乏味,难以开展,有的连队甚至连广播也听不到。“副部长张磊特别强调机关要面向连队、深入基层。”25岁的周顺理没有结婚,下部队也无牵无挂,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基层“漂泊”的日子。
1953年,周顺理调入防空部队
1954年,周顺理几次去东北地区,到过长白山哨所、高山上的雷达连,去过守卫钢都鞍山的高炮部队等。防空部队各个兵种的文化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探照灯部队和对空监视部队由于阵地分散,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下部队时,干部、战士常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他军兵种都有专业文工团,我们防空部队为什么没有?”周顺理渐渐意识到防空战士们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求,心中隐隐意识到防空部队拥有一个文工团的必要性。
1955年初的一天,防空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毕革飞把周顺理叫到办公室,向他传达了政治部领导的决定“要我和刚从总政治部文化部调来的高力泽共同负责组建防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工作。”组织的决定刚好应了周顺理的心思。恰好这时,陆军的第9兵团奉命合并到防空部队。因此,防空部队党委决定以9兵团文工队为基础,组建防空军文工团。
“那时候组建还是很波折的。”周顺理回忆,原来的9兵团文工队只有60多人,多方抽调、整编,整个文工团仍然不到100人。后来,又接收驻天津的原水利部第二工程局文工团的人员,发展为150多人。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正式成立,周顺理被任命为歌舞队队长。
“成团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在军种文工团中成立最晚,没有家底,物质条件也相当差。”周顺理说,但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文工团的同志们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整理、排练出一台歌舞、一台话剧节目。
不久后,防空军文工团就分两路下部队为广大指战员演出。在为驻上海市的防空军机关和部队演出期间,正值上海市工商界公私合营进入高潮。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周顺理带领歌舞队在上海大舞台与地方文艺团体联合演出,以表示庆祝。歌舞队演出的节目很受欢迎。“抒情男高音歌唱家王宝璋演唱了中外歌曲,观众热烈鼓掌,返场了三次。上海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握着王宝璋的手夸奖道,唱得好!”
下部队演出后,歌舞队又马不停蹄地到各地分散连队进行慰问演出,歌舞队接地气的精彩演出多次受到当地部队的好评。回北京后,歌舞队还不断地收到战士们的来信,有的表示感谢,有的要求再去演出。探照灯部队的一名战士在信中写道:“王宝璋同志唱的《夜歌》,使我激动不已。我和我的战友们第一次听到反映探照灯部队的歌曲,都感到十分亲切,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夜歌》由周顺理作词作曲,之所以能写到战士们的心坎儿里,是因为他的真实体验,他曾经在探照灯部队待过,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我一直认为,没有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艺术创作。所以我的作品,都有生活体验在里面。”
为了让歌舞节目更加丰富多彩,1956年春节之前,歌舞队组成一个民间采风小组,到山东省济南市,观看了山东省首届农民文艺会演,搜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素材等。“仅仅几天时间,收获不小。”周顺理一行回京后,很快就整理、排练出了山东民间舞蹈《鼓子秧歌》《庵堂认母》等节目。
1957年5月,遵照中央军委决定,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为支援福建前线部队,防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奉命全团调往福州,同陆军第36军和28军文工团合并组成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也就是后来的“前锋文工团”。至此,防空军文工团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全团同志仅用7天时间,便一切准备就绪,启程奔赴福建前线。”
从1946年到1980年,周顺理在文工团里待了30多年,从东北军大文工团开始,听从党的指挥,组建了防空军文工团,又辗转到前锋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北空文工团等多个单位,历任文工团队长、导演、艺术室主任、政委、团长等职务。
在岁月中辗转了90 余年的周顺理有着许多不同的身份,原东北军大文工团班长、原北空文工团团长、北京市电视艺术中心(原北京电视制片厂)首任负责人……回忆过去,周顺理将过往的90余载岁月凝练成了两句话:“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周顺理的故事。
素材来源/《金色年华 流金岁月》
编辑/叶婷
审核/毕立伟
监制/李东辉
近期热门视频
请您欣赏
新闻动态
- 2024-09-11
“燕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都有什么?让入住长辈赞不绝口
- 2024-08-26
以学为乐 学有所为:燕达长辈用行动证明,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 2024-08-24
89岁原中纪委副局级检查员李彦文“点赞”燕达:“医疗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岁抗美援朝老兵关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达过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见证幸福 ▏入住燕达1年、2年、3年…10年+的长辈们朋友圈是这样说的
- 2024-08-16
释放活力 尽享乐趣——燕达养护中心成功举办趣味运动会
- 2024-08-14
荣耀时刻 实力见证 | 燕达养护中心在廊坊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4-08-10
七夕燕达 | 舞动金色年华 绘就岁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