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浮沉70余载 京剧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者——记燕达在住长辈孔祥昌的京剧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4-02-06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孔祥昌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他幼时深受京剧艺术熏陶,13岁便加入“四维剧校”,专攻老生,后转学京剧音乐。他见证了中国戏曲学院的诞生与发展,并躬身耕耘,对戏曲教育,尤其是京剧音乐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也为中国戏曲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孔祥昌的故事。

孔祥昌



细数母校创业之路 怎一个“艰辛”了得

把一辈子献给京剧的孔祥昌也一路见证了母校中国戏曲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说起母校的“创业”之路,孔祥昌如数家珍,并十分感慨于那段历史,在他看来,母校风风雨雨几十年,怎一个“艰辛”了得!

孔祥昌回忆,当年剧校只有一间简陋到无法再简陋的校舍,就在北池子的草垛胡同。由于校舍过于窄小简陋,人员容纳量十分有限,学校根本无法扩大招生。为了学校能够顺利发展,在1950年春,几经寻找,戏校搬到了白塔寺附近的赵登禹路一所“庭院”校舍中。从表面上看,这所校舍房间是多了一些,可是由于没有大房间,武功、把子、排戏等课程还是得在院子里上,孩子们乌泱乌泱地挤在一起上课。

1952年,戏校为了招收马毓璋、鲍启瑜、李光等第三班学生,因为场地实在有限,学生的住宿成了问题。部分学生必须搬到校外,在白塔寺附近去租“小四合院”解决住宿问题。1955年戏校搬迁到自新路里仁街的新校舍,但生活、学习条件仍然很困难。

当时,学校领导四处奔走,寻找优质的教师资源,聘请名师名家。在校领导的努力下,中国戏曲学校吸收了三大科班(富连成、荣春社、鸣春社)、三大戏校(四维戏剧学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和中国戏曲学校沈阳分校)的人才优势,其中包括富连成“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的前辈名师,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德、和、金、玉”四科的前辈名师,组建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为提高学生技艺,田汉亲自登门延聘梨园耆宿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马德成、张德俊、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等来校执教,也就是俗称的“九大教授”。为更好培养学生,田汉又陆续延聘了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刘喜奎、郝寿臣、李桂春、杨韵谱、侯喜瑞、雷喜福、姜妙香、华慧麟、贯大元、于连泉(筱翠花)、茹富兰、黄咏霓(雪艳琴)、程玉菁、宋富亭、白登云、于善民等名师先后来校执教,这些名家被尊奉为中国戏曲学校的领军人物。

名师的加持,一下子让中国戏曲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孔祥昌感慨:“回忆起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这些师资队伍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盛况空前,而且各行当齐全,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队,开蒙师资与充实、提高的师资,三者分工精准、从不越位。这一切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更彰显了当年学校领导远大的战略目光。”

他清楚记得,曾经有一位社会知名人士将当时母校这支师资队伍中的名师、名家们称为是一代传授“真经”的“真佛”,当时这位人士说:“你们这些学生赶上了好时机,你们是见过真佛、念过真经、受过真传的一代学子。”孔祥昌十分庆幸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得到了名师“真传”。

孔祥昌认为,早年的京剧科班、班社和现代的京剧院团、戏曲艺术院校,它们无一不是精英荟萃、流派纷呈、名角满台、剧目繁荣之场所,这些都是京剧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于母校来说更是如此,由于聚集了众多的名师、名家而闻名于全国,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名校,在当年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戏曲艺术最高学府,并成为培养京剧艺术人才的摇篮



毕业留校任教 梨园深耕育人才

1957年毕业后,孔祥昌留校任教,积极投身于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在教学实践中,孔祥昌深深体会到,京剧器乐的弹拨乐(如三弦、月琴)和管乐(如笛子、唢呐)专业人才存在一些短板,伴奏技能也普遍不能适应当时样板戏音乐创新的技能需求。让他更加着急的是,如继续按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不可能培养出能胜任以“创新”为主的京剧器乐伴奏人才,尤其是弹拨乐和管乐人才。

当时主要面临两个困境,一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按传统京剧乐队的分工来作为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要求。二是,在培养弹拨乐、管乐人才“一专多能”的过程中,过多强调或只体现了“多能”,普遍未能突出体现专业技能的“一专”,即高水平,这导致了弹拨乐和管乐人才的伴奏技能水平长期处在一般化水平。这个分工原则只适合于一般剧团演出传统剧目,从乐队人员配备、乐器分工以及伴奏技能的需求来说,它早已不能适应排演现代戏,更不用说排演“样板戏”了。

还有两件事,也让孔祥昌深刻意识到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第一件事是,样板团在排演“样板戏”过程中,京剧三弦由于跟不上京剧音乐变革和发展的需求,被淘汰出局。第二件事是,当年样板团排演《红灯记》时,剧中“李铁梅”会演唱一段唢呐“娃娃调”,但样板团的京剧乐队中,没人能吹奏这段唢呐。最后,从别的乐团调来了民乐唢呐演奏家宋保才先生,才胜任伴奏了这段“娃娃调”。这两件事也明显反映出京剧院团对于创新型弹拨乐和管乐伴奏人才的急需。

“我眼睁睁地看着三弦被淘汰了,又看到唢呐伴奏请的是乐团的演奏家”,这让孔祥昌很是焦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做京剧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1974年至1984年,孔祥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音乐教学改革上。在孔祥昌的大力推动下,京剧音乐科大胆吸收借鉴了古今中外的音乐教学模式,采用因材施教、一专多能、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并举等原则进行教学。

1974年起,音乐科首先进行了月琴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基本功训练、练习曲和剧目教学等大都是采用或改编现代戏、“样板戏”的乐曲、剧目选场、选段作为教材。有些乐曲和唱段的弹奏技术难度很大,当时就是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月琴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音乐科月琴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技能范围,完全适应了京剧音乐革新、发展的技能需求。

1978年,音乐科的教学恢复了三弦、笛子、唢呐教学,孔祥昌和其他老师一边巩固月琴教学改革成果,一边开始进行三弦、笛子、唢呐教学改革。学校招收了4名具有一定基础的笛子、唢呐专业考生,并作为插班生编入当时的音七四班进行学习。一方面,老师继续为他们安排民乐笛子或唢呐课程,以巩固民乐伴奏技能;另一方面,给他们安排京剧传统笛子或唢呐技能训练,并适当安排三弦、堂鼓课作为副课学习。孔祥昌说,这是对有一定民乐基础的学生进行笛子、唢呐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孔祥昌给学生讲授月琴课

通过艰辛探索和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实现了始终围绕“三并举”的教学方针,使得学生们对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演出伴奏都能胜任,音乐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为京剧月琴、三弦、笛子和唢呐如何培养高级演奏人才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音乐科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器乐伴奏人才,比如七八班月琴专业的雷群安,如今已经成长为我国优秀的月琴演奏家;三弦专业的两名学生毕业后分别就职于中国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并成为了剧团乐队的骨干力量。

对于这些教学改革,孔祥昌总结道:既重视传统专业技能训练,又重视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既重视京剧传统演奏技能训练,又大胆吸收、掌握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从而丰富、扩大京剧音乐的表现力。“这10余年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是广大教师辛勤耕耘和同学们付出艰辛努力所取得的。这是我们在培养高水平伴奏人才方面的一种探索与实践,为京剧教学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孔祥昌感慨道。

2002年8月,1956班毕业40年师生聚会合影

1984年,孔祥昌从教学岗位退居二线,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并主管后勤。1995年,孔祥昌正式离休。




关注京剧乐师的传承关系 历时10余年辛勤编纂史料

京剧艺术是孔祥昌先生的毕生热爱,他尽心竭力地呵护着老一辈艺术家托付的戏曲大旗,如今年迈的他唯愿将戏曲传承和改革的旗帜继续传递下去。离休后,孔祥昌利用10余年的时间和精力,一边学习电脑打字,一边将他多年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编辑成一部京剧乐师史料集。其内容涉及在京剧形成时期有关京剧乐师的小传、京剧乐师的师承关系,还有在京剧形成过程中,自“四大徽班”至京剧鼎盛时期各京剧班社、京剧乐师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合作关系,以及各京剧班社的“场面”(伴奏乐师阵容情况)等珍贵史料。

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件事情?孔祥昌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曾先后受到当年在戏校音乐科任教的松文明、方富元、白登云、刘宗生、阎宝泉、方瑞山、姚德林、马竹青、祁善华、于善民、关禹洪、霍文元、吴炳璋、迟景荣等京剧音乐界名师和老前辈们的传授和指导。多年来,在与他们的学习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和孔祥昌谈及有关他们的师父与师兄、师弟的学艺生涯、艺术造诣、从艺经历、师承关系,以及与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合作关系等。对于这些逸闻、杂谈和往事,孔祥昌不仅受益匪浅,而且很感兴趣,便随手把这些资料记录保存了下来。

随着对京剧艺术史料的不断了解,他对京剧音乐界众多老前辈、老乐师们愈加崇敬。他深刻意识到,京剧音乐界的几代老前辈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京剧流派艺术的形成、成熟,以及推动大量经典剧目的流传,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他们为京剧进入鼎盛发展期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有关京剧艺术的史论书籍中,却很少看到有关专门介绍或论述这些京剧音乐演奏家、艺术家的专著,像《徐兰沅操琴生活》《杨宝忠京胡演奏经验谈》这类专著更是凤毛麟角。

此外,京剧乐师师承关系是京剧音乐界传统“以师带徒”培养人才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培养京剧乐师群体的主要途径,它对于研究京剧乐师队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孔祥昌一直想写一些有关评介、记述京剧音乐界前辈、名家、艺术家的乐师名录与小传,只是苦于没有时间与精力。

自1995年离休以来,孔祥昌终于有时间投入自己长期向往的这项工作。他翻阅、整理了多年积累的材料与有关史料,并从《中国京剧史》《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书中,查询相关资料、研读文章。10余年间,为便于编写文稿,孔祥昌自学电脑,搜集、整理了从19世纪以来近百年的众多京剧乐师的逸闻、往事史料。这些史料不仅记载了这些京剧音乐界的老前辈、名家、艺术家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中闪烁出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这些史料必将为现在和将来研究京剧音乐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博大精深,其魅力在于,一部又一部经典剧目被数代艺人不断传演,通过戏曲演绎故事、讲述历史等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内容代代传承。戏曲艺术的一代代后辈人才继承了前辈艺术家们宝贵的艺术遗产,传承了他们的艺术精神,这些孜孜不倦的戏曲传承者正是戏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关键。

国粹京剧的传播与传承,是一项既崇高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像孔祥昌这样的广大戏曲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这一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得以传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希望有更多人关注京剧、重视京剧,也希望我们的京剧能够被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面对自己毕生钟爱的艺术,孔祥昌发出了最诚挚、最热切的呼唤。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周顺理将过往的90余载岁月凝练成了两句话:“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周顺理17岁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文艺兵。1955年,负责组建防空军文工团,后又调入前锋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北空文工团等单位工作,历任文工团队长、副团长、导演、艺术室主任、政委、团长等职务。1980年,退伍转业北京电视台,负责组建全国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周顺理一生作为编剧或导演参与了10余部舞台剧、8部电视剧、7部专题片和1部音乐风光片,其中歌剧《珍珠墙》获得优秀剧目奖,《矿长》获得飞天奖和乌金奖,拍摄的专题片曾被选送参加巴西国际电视节。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周顺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