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桃李 国乐花开香满园——记燕达长辈吴俊生的艺术人生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翻阅时光名片,吴俊生历任过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琵琶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创作部部长、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专业副校长等职务。1993年,他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颁发的终身制“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他的名字被选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人物言志》,也曾以“杰出人士”身份赴美传播中国民族音乐。这些点缀过人生的高光,对他而言只是一段经历。沉淀此生,他始终舍不掉的身份仅有“琵琶演奏家”而已。他曾怀抱一把琵琶,走过大江南北,跨越山河海洋,用民族音乐,与这个世界“对话”。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长辈吴俊生的故事。
吴俊生
古韵流芳润心田 悠悠民乐伴童年
1938年6月20日,吴俊生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城关镇(现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但他的祖籍却是浙江绍兴。或许是因为祖籍为江浙一带,丝竹之乡的血液在身体里翻腾,幼年吴俊生就对民族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
在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的背景下,武清地区受到南北文化的冲击和濡染,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艺术特色,尤其是曲艺文化独树一帜。近现代以来,武清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在梨园界享负盛名的数十位名家,例如评剧的“四大名旦”之首李金顺、韩派创始人韩少云、河北梆子名角崔灵芝、京剧赵派创始人赵燕侠等。血脉力量和地域熏陶共同孕育了吴俊生的民乐根基。
叔叔吴瑞是最早关注到吴俊生音乐天赋的人。在吴俊生7岁那一年,吴瑞便带着他开始接触京胡。在经典国粹京胡中,吴俊生初窥民族音乐的魅力,却没有止步于此。一年以后,他又开始学习竹笛和箫。
吴俊生的音乐启蒙老师吴瑞
中国笛子用天然的竹子制成,因此也被称为“竹笛”。竹笛发音动情、婉转,有如“龙吟”“凤鸣”,古人也将其称为“荡涤之声”。因此,原来笛子的名字写为“涤”,这“荡涤之声”也激活了吴俊生的民乐灵魂。“作为一个民族音乐从业人,通百家是基础,专一家是传承,我们的民乐包容万绪。”吴俊生坦言,这段笛箫的学习经历虽然不长,但为其日后钻研民乐提供了很大的支撑和助力。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和平入城,平津战役结束,华北人民陷入一片欢腾,各地解放军的文艺宣传队伍、秧歌队等也掀起一股欢庆热潮,民乐演出随处可见、可听、可感。这繁衍于华夏大地、诞生于群众之中的音乐,表达着人民朴素而热烈的情感。吴俊生回忆,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的欢乐场景,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向往。
7—13岁的吴俊生几乎每日都与民乐为伴,京胡、笛、箫、唢呐、鼓、笙等民族乐器,他均有涉猎。“学得杂,也不是很精,但那时候只觉得十分欢喜。”
荣获天津市中学生国乐大赛一等奖
1951年,吴俊生去往天津念中学,在学校就读期间,加入了陈嘉瑞先生组建的“天津市第三十三中学民乐团”,主奏竹笛、唢呐和打击乐器,并根据乐队需要变换乐器,也开始对民族音乐有了初步的系统概念。此时的吴俊生隐约感觉到,这或许就是自己想要追寻的道路。
民乐团里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更有一群热爱民族音乐的伙伴。对吴俊生而言,他们是老师,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天津念中学这段时间,是我突飞猛进的成长时期,使我初步了解了民族音乐。”吴俊生跟着民乐团在一场场演出中学习、磨砺,先后师从天津市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北派竹笛演奏家刘管乐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唢呐演奏家赵春峰先生,同时也结识了琵琶演奏家沈劝先生。
1957年,临近高中毕业的吴俊生去参加了天津市中学生国乐大赛,凭借唢呐独奏,在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直到今日,吴俊生清晰地记得大赛的奖金有4块钱,还有4块钱带来的豪华“庆祝活动”。“你肯定想象不到,4块钱能做多少事情。”谈起这段经历,吴俊生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1957年 吴俊生参加了天津市中学生音乐比赛 凭借唢呐独奏获得一等奖
当时,一同去参加国乐大赛的有20余名伴奏小伙伴。比赛结束后,手捧4块“巨额”奖金,又临近毕业,吴俊生决定和大家一起去庆祝一下。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4块钱”,在当时却包含了20多个人的北宁公园门票、往返车费、聚餐零食以及购买胶卷的费用。对于吴俊生而言,更多的是承载了那个夏天的快乐,他把当时拍摄的照片带回去自己冲洗出来,并留存至今。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深耕民族音乐领域
1957年,吴俊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并决意要在民族音乐领域耕耘。在选择主科专业时,他非常坚定地将琵琶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民乐系的学生有必修科、主科和副科之分,学音乐的都要学,例如我的主科是琵琶,必修科目是钢琴,副科可以选择同专业的姊妹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在接触过很多民族乐器后,我最后决定把琵琶作为主修乐器。”吴俊生说。
1957年临近高中毕业 吴俊生手弹琵琶与同学们一起欢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吴俊生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弹奏出让“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名曲。
入学以后,吴俊生师从浦东派琵琶大师林石城教授。林石城幼年随父学民族乐器,194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院,后在上海行医,渐成沪上名医。但是同年,他也成为琵琶“浦东派”第五代宗师沈浩初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成为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尽得浦东派精华。当时,林石城对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善治许多疑难杂症,行医收入颇丰,家道殷实,但林石城先生却说:“好大夫千千万万,沈师的传人只有我一个,不能让浦东派从我手上断绝”,立下了“弃医从乐”的志向。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他北上任教,他毅然关闭了自家诊所,将整个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琵琶,奉献给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在吴俊生的记忆中,林石城先生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广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他在教学中对琵琶流派全面兼顾融会贯通,打破了一门一派的局限。同时,他还有全面的学科理论知识、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以及高尚的人品。林石城先生用他超常的亲和力、号召力,如海般宽广的胸怀和不计名利的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我在林先生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琵琶技艺,还有音乐人的风骨。”吴俊生说。
与普通大学的群课相对,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多为一对一教学,因此每一节专业课想“偷懒”是不可能的。“课上的时间都差不多,真正的差距是在课余时间拉开的。”吴俊生说。正如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能成为大师的人,往往都在无人问津处默默努力。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的时候,吴俊生就总是比别人多练一会儿,本身就具有音乐天赋的他,加上后天的勤奋,琵琶技艺提升很快。
吴俊生“练功”从来不只是练时长,他更擅长用“巧劲儿”,总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个“练”字就练出了大学问。练习琵琶要走过的关卡很多,手型、力度、耐力等都必不可少。琵琶演奏者左右两手要呈半握拳状,手心是空的,右手背的角度与琵琶面板形成平面,演奏时,眼睛看不见手心为宜,两只手的中小关节都呈弯曲状,右手的大指、食指都要弯曲成半圆形,两个手指尖捏在一起,如同中间拈一粒黄豆,手虎口呈现圆形,也就是所谓的“龙眼指法”的形状。
常年练功琵琶的演奏者,手指关节最容易损伤。吴俊生抬起双手,主要关节都已经突出变形,练功的“勋章”就刻在十指之上。“现在手不行了,但有条件还是会弹。”当真心喜爱一件事物时,它会融入自己的生活,数十年来,琵琶早已成为吴俊生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吴俊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尽得林石城先生真传,后又师从蒋风之教授,研修平湖派琵琶演奏艺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吴俊生则集两家之长,在兼容并蓄中,走出了自己的琵琶技艺路。
春风化雨润桃李 百叶深处起芳华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过的新中国,经过十余年休养生息,国力渐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也提上日程,急需要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丰腴文艺界力量。而这些高端文艺人才必然要从高校产生,作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中央音乐学院更是重任在肩。
1962年,临近毕业的吴俊生做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留校任教。根据他的个性是喜欢到演出单位,在舞台上做演奏家,但是学校师资缺乏,希望他能留在学校任教。吴俊生思量再三,希望能用自己烛火之力,为祖国积蓄人才。于是毕业后,他选择留校教课,成为一名民乐老师,高高兴兴地走上了教学岗位。
1963年,国家提出要建立一所专门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中国音乐学院。因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音乐再现辉煌的一件大事,全国顶端的音乐力量短期内快速在京集结。1964年9月24日,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专业的各学科带头人和冯子存、赵春峰、曹正、蒋风之等顶尖级民族音乐家会聚一堂,支撑起我国音乐史上第一座培养民族音乐高级人才的大厦。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同并入中国音乐学院,吴俊生也转战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入职中国音乐学院附中。
老一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附中人才的培养。他们说:“附中的学习就像树的根,房屋的根基,根不深如何长成参天大树!基不固,如何能盖起万丈高楼?”跟十一二岁到十八岁的少年儿童打交道,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音乐的种子。一个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在人前自我介绍时,总是自豪地说“吴俊生,小学教员”。
中国音乐学院及其附中在建校后不久就停办了,直到1980年才复校。“当时的条件相当简陋,一栋东西楼,几座板棚房,仅有的方寸之地,周围环境杂乱,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都受到干扰。就算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也不怕吃苦受累,培养的学生水平都不低。”吴俊生说,他有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是在这段时间崭露头角。受教于吴俊生5年的陈一涵就在1989年夺得了ART杯中国器乐国际大赛三等奖。
吴俊生是个自豪且认真的“小学教员”,为了教好学生,他把课内课外的时间都搭上了。“为师不容易,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学生像幼苗,我为他们浇水、施肥,看着他们茁壮成长,将来成为民族音乐脊梁,我心里欢喜。”吴俊生说。在教学上,吴俊生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说,一首曲子,大的布局,学生要按照他教的弹,一些指法韵味可以不按他的意志留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吴俊生主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的爱人蒋青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二胡演奏家蒋风之的女儿,也是造诣颇深的二胡演奏家。两个女儿分别跟着父母学习了多年的琵琶,后来又都改弦更张。难得的是,吴俊生没有反对。他说,教育宜疏导不能强制,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吴俊生和夫人蒋青教授演出前合影留念
一名曾经听过吴俊生课程的学生杜建峰在回忆录中写到:“两个多小时的授课,使我对琵琶这门乐器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感受到琵琶这门乐器的魅力。”与吴俊生相遇的两个多小时,杜建峰深深感受到了人们常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1962年10月,杜建峰毕业留校,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吴俊生用一堂课,为教育界留下了一个音乐人才。
34年的教学生涯中,吴俊生培育的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琵琶演奏和教学人才。其中,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光华,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孙维熙教授,中国琵琶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歌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琵琶演奏家邵荣久,中国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女子十二乐坊”团长石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周慧,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任宏,中央民族乐团、首席董晓林,著名琵琶演奏家林霞,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铁,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赵洁等。这些人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成为了中坚力量。
1962年,24岁的吴俊生以优异成绩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民乐老师。虽然教书育人占据了吴俊生的大部分时间,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只要能挤出时间,他就会进行民族音乐创作、演出。吴俊生一手教育一手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鞠躬尽瘁,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流传世界各地,深受人们喜爱。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长辈吴俊生的故事。
新闻动态
- 2024-09-11
“燕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都有什么?让入住长辈赞不绝口
- 2024-08-26
以学为乐 学有所为:燕达长辈用行动证明,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 2024-08-24
89岁原中纪委副局级检查员李彦文“点赞”燕达:“医疗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岁抗美援朝老兵关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达过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见证幸福 ▏入住燕达1年、2年、3年…10年+的长辈们朋友圈是这样说的
- 2024-08-16
释放活力 尽享乐趣——燕达养护中心成功举办趣味运动会
- 2024-08-14
荣耀时刻 实力见证 | 燕达养护中心在廊坊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4-08-10
七夕燕达 | 舞动金色年华 绘就岁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