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派二胡传承人 让中国民乐走向世界——记燕达长辈蒋静风的艺术人生

作者: 上传日期:2023-08-03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余音绕梁终不能绝,二胡弦上艺术人生。作为蒋派二胡传人,蒋静风从小随父亲——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蒋风之先生学习音乐。13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被保送到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北京歌舞团(现北京歌舞剧院)工作,担任过乐队首席、独奏演员、乐队队长及音乐总监,并多次出访法国、比利时、瑞士、摩纳哥等欧洲国家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演出,二胡独奏受到各国艺术家和听众的欢迎和好评。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蒋静风的故事。

蒋静风



家庭熏陶天赋极佳 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才

蒋静风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我国知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蒋风之,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蒋静风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在父母的熏陶下,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儿时,蒋静风一家住在北京东城区的棉花胡同,胡同西边就是著名的中央戏剧学院,文艺气息十足,给蒋静风学习音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小时候我其实很爱玩,但也喜欢拉琴,因为我父亲每天上班回来都要拉琴,我就对二胡渐渐产生了兴趣。”7岁,正是蒋静风开始上小学的年纪,也是这个时候,蒋静风开始正式接触二胡。当时,蒋风之先生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父亲一丝不苟、刻苦钻研音乐的身影对蒋静风影响深刻。身行一例,胜似千言,蒋风之先生的榜样作用,引领着孩子们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蒋静风兄弟姐妹之间也会经常讨论、交流,家庭音乐氛围十分浓厚。

蒋伟风、蒋巽风、蒋风之、蒋青、蒋静风齐奏二胡

1959年,天赋好、学习成绩十分优异的蒋静风顺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是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被誉为“中国音乐家摇篮”,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最高水平”,培养出了施光南、储望华、王立平、刘诗昆等一大批璀璨群星。附中学习期间,蒋静风师从国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靖宇先生,系统的音乐教育和严苛的训练给蒋静风的二胡演奏艺术和音乐道路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0世纪70年代初,蒋静风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点名要求去济南军区歌舞团,“当时总政还专门发了一个红头文件下到我们大学,这样我就当兵了”。在济南军区的日子,本就自律的蒋静风始终以一名军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练琴,不断精进、突破自己的技艺。

1979年,蒋静风作为“蒋派”二胡艺术传承人,从济南军区歌舞团转业来到北京歌舞团(现北京歌舞剧院),继续从事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工作期间,蒋静风凭借自己突出的能力和艺术天赋,崭露头角,并在团内担任独奏演员、二胡首席、民乐队队长及音乐总监。在这里,他的演奏技能、作曲技能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蒋风之老先生的弟子、我国知名二胡演奏家王国潼先生曾在信中如此评价蒋静风:蒋静风先生的演奏风格既承袭了“蒋派”古朴、细腻、幽雅、含蓄之美,又博采众家之长,在多年刻苦钻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温婉不失大方,柔美和刚劲相得益彰,善于领会作品的内涵,风格把握准确,表现恰到好处,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民族、民间音乐造诣,系不可多得之宝贵人才。

王国潼先生亲笔信



多次随团出国演出 将中国民乐推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文化成为了中外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一方面要“引进来”,另一方面,更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北京歌舞团时,蒋静风曾经多次随团前往国外演出,为文化外交贡献自己的力量,诸多经历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蒋静风回忆,从1981年开始,他就随演出团队去了欧洲多个国家演出,把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传播到海外去,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北京歌舞团的年轻艺术家们怀揣着自己的精湛技艺,走遍了西欧9国,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摩纳哥等,整个演出行程长达109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开展出国商业演出。为了更好地给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演出团队成员优中选优,能够被选上出国演出,蒋静风感到无比自豪。“那时候大家伙儿都非常兴奋,我们民乐队去了大概十五人,舞蹈队去了二三十人,所有队员都非常年轻,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家意气风发,要向海外展现中国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在这些国家,演出团队的成员们用二胡、琵琶、扬琴、古筝、阮等之前许多西方人没有见过的中国传统乐器,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民乐队,演奏出一曲又一曲带着浓郁东方气息的传统音乐,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演出活动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大家争相倾听来自东方的雅韵。

除了演奏中国代表性的民乐曲目外,乐队成员们还提前练习了西方的音乐,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当地人熟悉的曲子。“他们十分惊讶,我们能够用中国乐器演奏他们的曲子,演唱他们熟悉的歌曲。这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国外听众的距离,更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兼容并蓄。”说到这里,蒋静风很是骄傲。后来,蒋静风跟随演出团队去过多个国家演出,包括日本、韩国等地。在演出和游览过程中,大家深深感受到来自外国朋友的热情和温暖,尽情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

文化交流总能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经历,让蒋静风深受鼓舞:“每到一个国家,看着外国人欣赏我们演奏时的目光和陶醉之情,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觉得无比自豪。”



在马来西亚“播撒音乐种子”  推广中国民乐

中国文化“走出去”承担的不仅仅是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责任,还担当着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这一过程既离不开官方力量的推动,也离不开千千万万艺术家的力量。蒋静风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民乐推向世界。

2001年,他应邀前往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二大城市美里市,受聘为美里市培民中学华乐团(即国内俗称的“民乐团”)的指导教师,担任华乐团的音乐总监、指挥兼二胡教授,同时致力于带动美里市的华乐发展。美里市培民中学在当地华人圈中颇有名气,而能够前往这所学校担任华乐团的指导老师,也与蒋静风希望将中华民乐发扬光大、远播海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培民中学为蒋静风举行了欢迎晚宴上,当时的校长郑宝维曾表示:“蒋静风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华乐大师,希望他会习惯美里的生活,并为带动培民中学及美里的华乐作出贡献。”蒋静风在学校的工作没有令校方失望。虽然培民中学华乐队是由学生组成的业余乐队,可蒋静风依然一直秉承着高要求、高水准,按照专业的方式训练学生,严格教导、耐心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每一件乐器的来源和历史,要求学生们按时按量进行课后练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蒋静风曾说:“学习音乐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方能成功。”

2003年1月 蒋静风在西亚美里市电子图书馆演出

在马来西亚培民中学的日子里,蒋静风指导当地学校、推动华乐团发展的故事和场景也频繁登上当地的华文报纸。华乐团音乐总监蒋静风老师的谆谆教导及团员们的刻苦学习下,华乐团进步明显,尝试演奏来自各国不同曲风的乐曲,不仅多次举办音乐欣赏会,还受邀参加沙巴文化节500人华乐演奏会《风下响宴》。随着时间的推移,蒋静风用自己高超的音乐造诣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让培民中学华乐团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获得了美里市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好评。

回望蒋静风在马来西亚美里市的美好时光,他不仅带领学生们组织举办各种华乐欣赏会、义演,还开设了3个特别班,供校外人士参与学习,包括小学生、中学生以及成人班,吸引了不少热爱华乐、对华乐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参加,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音乐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甚至在东南亚持续掀起了一股华乐之风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仅属于这个民族,更是属于整个世界。蒋静风通过种种方式持续将传统的中华文化远播海外,就像播撒一粒粒种子一样,让中华民族音乐传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音乐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像蒋静风这样的艺术家在不断努力,如今民间和普通民众也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民间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半壁江山,日渐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潜心专研音乐创作 多部作品荣获奖项

蒋静风除了主攻二胡,在音乐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对音乐创作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器乐演奏之余,蒋静风经常向专家请教学习作曲和各种技法,并逐步涉及音乐创作。

1989年初,当时北京歌舞团负责创作的副团长毕耀中先生找到蒋静风,提出希望他能参加大型清宫乐舞《盛世行》的音乐创作。收到消息后,蒋静风十分欣喜,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不脱离自身乐队的情况下,蒋静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盛世行》的音乐创作由张鹰、徐昌俊和蒋静风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音乐创作部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片段到整场、从谱面到音乐录制的过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作品一点点立起来,逐步完成创作,并顺利进行排练、演出。其中,由舞蹈编导张松年先生与蒋静风合作完成的《盛世行》第二场《星祭》,受到了现场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成为演出场次最多、获奖次数多的一场,并获得了当时第三届舞蹈比赛专业组音乐创作奖,以及北京市文化局、文联颁发的新创作剧目作曲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伟大的作品同样始终追求精益求精,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而蒋静风当年在创排《盛世行》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被传为佳话:当时,在《盛世行》的第四场《演乐》中,为了尽量还原展示清宫失传特色乐器的原貌,蒋静风特地翻阅了海量资料,还专门跑去乐器厂,找老师傅们仿制出了清朝宫廷的三个乐器,分别是“匙琴”“双清”“提琴”。乐队里的演奏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将作品演绎得精彩绝伦。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全体创编人员及演职人员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大型乐舞《盛世行》成功推出并展演,还荣获新剧目创作“文华奖”,以及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奖”。

20世纪90年代末,蒋静风被调入北京歌舞团艺术室专注音乐创作。这些年来,蒋静风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作品,如《乡归》,高胡、古筝、扬琴三重奏《思乡曲》,歌曲《月》《绿色的背影》《父亲》《致祖国》等。他的作品也收获了不少荣耀,除了他参与创作的大型清宫乐舞《盛世行》曾经在1990年获得“文华奖”外,器乐曲《乡归》荣获新中国成立35周年音乐创作二等奖、三重奏《思乡曲》荣获新中国成立40周年音乐作品优秀奖、歌曲《父亲》荣获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国原创歌曲北京十大金曲奖等。

退休后,在2003年,蒋静风还与陶正合作创作了体现亲情的作品《一家人》。此外,蒋静风还持续创作了许多行业歌曲,包括为依波表创作曲目。奏和作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蒋静风表示,演奏就是要勤学苦练,把曲子练习得精而又精。而作曲是要持续向前走的,是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个完整作品的过程,非常讲究形象思维,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舞台形象、场景布置、故事情节等,所以作曲家要涉猎广泛,多听、多看、多积累、多学习,还要有灵感这样才能写出作品来。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二胡与作曲,早已与蒋静风的艺术人生完美地融为一体。一旦拿起二胡,蒋静风整个人就会切换到另一个状态,忘我地投入到演奏中,实现琴我合一,更让听众深受感染。在美妙的旋律声中,他徜徉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对于古今的各种音乐曲风,他都能信手拈来,演奏过程行云流水。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蒋静风依然醉心创作。蒋静风说:“演奏和创作是我音乐艺术人生的重要部分,它使我更加热爱生活,永葆青春。”下期,我们继续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蒋静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