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为核工业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记燕达在住长辈钱皋韵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全心全意做研究,毕生奉献建祖国。年少时,钱皋韵家境贫苦,靠着申请各类奖学金坚持读书。195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物理。正在写副博士论文之际,因国家“两弹一星”工作需要,毅然放弃学位回国参与研究,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本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钱皋韵的故事。
钱皋韵
扎根我国核工业领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工业建设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攻克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56年7月,钱皋韵结束在苏联的研究任务。此时恰逢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也已学成结业,欲返国内。于是,钱三强让钱皋韵陪同何泽慧一同回国。归国之后,钱皋韵才发现钱三强让自己提前回来是有用意的。1956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要兴建一座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之所以让几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提前回国,是为了早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原子能研究所的建设中。
研究所建成后,能解决基本的研究问题,但还需要一些研究器材。有出色俄语基础的钱皋韵和几位同事被派到苏联订货。“原本去之前已经和苏联工厂联系好了,但是到了后才知道,工厂的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最后只提供了部分器材。”这段经历让钱皋韵认定,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为己所用,他深感必须加快研究学习,提升我国核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当时,在钱三强的组织下,大批科学家从国内外向原子能研究所聚集,如赵忠尧、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此外,钱三强还从高校招入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短短几年时间,研究所就从初期的十几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其中很多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或院士,是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核武器研制的中坚力量,可谓是“一群特殊的人在特殊的时代干了一件特殊的事情”。
钱皋韵至今还记得朱光亚老先生当时的工作劲儿。“我们当时的工作是高级机密,朱光亚从来不吭声,走哪都随着带着一个书包,因为秘密都藏在这个包里。”钱皋韵被这种工作精神深深感动着。
成为我国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
从1950年交大毕业到1960年受命从事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工作,钱皋韵这十年的人生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漂徙不定。用他自己的话说,前10年一直在折腾,直至1960年才算落实了一个正式的、一辈子的工作,即专门研究浓缩铀技术。由于这项技术的高难度和政治上的原因,在国际上属敏感技术。钱三强给钱皋韵成立了一个由14人组成的小组,大家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这个难题。
钱皋韵带领的工作小组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冶金部钢铁研究院等共同协作攻关。最后,这个团队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开发出了可批量生产的我国第一代甲、乙两种分离膜,接着又成功研制成丙、丁两种更高效的分离膜。其中,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获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乙种分离膜获得1985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丁种分离膜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为我国自主建设高效的气体扩散厂,实现了巨大的技术突破。
钱皋韵的“科技进步”奖章
更值得称道的是,钱皋韵还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由气体扩散法向气体离心法转变的倡导者。但在这项工作开始时,钱皋韵遭到了很多阻力。最终,钱皋韵力排众议,极力向上级有关领导呼吁并促成离心技术研究小组的成立。
1978年,成立了第一个离心研究小组;1979年,成功地使第一台离心机空载运动到额定转速;1983年,钱皋韵负责主持研制的两种离心机单机与级联试验取得成功,达到设计分离功率。后来,铀浓缩技术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了从气体扩散法到气体离心法的代际转移趋势,是完全正确的。
1998年6月9日摄于天津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气体离心实验室
1986年后,在为国家的原子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地付出之后,钱皋韵被调至核工业部工作,从事离心法的技术咨询和协作工作。先后担任部科技委副主任、主任,部副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七五”至“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铀同位素分离专家组组长。1986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994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对钱学皋韵来说,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国家与人民给予其科研成就的最高学术荣誉。然而,面对耀眼的光环,他却十分谦恭地说:“我自己感觉很惭愧,因为我们搞工程的,是一个团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作用。当选这个院士,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我职务较高、资历最老,在科研攻关最后的方案敲定上,所起的个人作用大一点而已。因此,我是作为集体中的一个代表获得了这项荣誉。”
即使身成名就,钱皋韵也严格要求自己。“我写过一篇文章,院士经常被各类机构请去开会,发表意见。但院士不见得懂自己研究领域外的专业。我建议,院士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能对自己懂的领域发表意见。”钱皋韵曾在1998年写下了这一段话:“院士也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与其说他过去有过一些‘过五关斩六将’的成功经验,不如说他具有不少走弯路的教训,后者也应是院士的宝贵财富。”
钱皋韵前半生的频繁转岗、奔波劳碌不是汲汲于个人名利,而是勠力于国家使命;不是趋避个人荣辱,而是奉献于民族自强。这种舍小我而顾大家的精神境界,归根结底导源于他朴素而炽热的爱国之心。
核工业部门不同于其他行业,技术上的高保密性质,要求他必须做无名英雄,而在这长期没有鲜花和掌声的科研征途上,唯一有所精神慰藉的,便是自己最终的核工业成果给祖国带来强大,给人民带来自豪。每当钱老回忆起在核工业队伍中的工作时,言谈之间充满了对那段日子的无限追怀与感念之情。
退休后,充满童真、幸福的养老生活
自退休后,钱皋韵给自己取了“老顽童”这个称号。在养护中心的家里,钱皋韵在入门的桌上摆满了各类小玩具,俨然像一个玩具工厂,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此外,这位“90”后老人也钟爱“上网冲浪”。钱皋韵向我们展示了电脑里的宝贝。“我电脑里面有上千部电影,有冒险、爱情、纪录片各种类别电影,想看哪部了就移到播放器里。”钱皋韵老人笑着演示起来,充满了童真。
于人的一辈子而言,亲情、友情、爱情是最重要的三类人际关系。钱皋韵能义无反顾投入我国核工业科研事业离不开老伴支持。“我参与的工作是高保密工作,我从不给家人说我在干什么,他们也不问我。”钱皋韵讲起了和夫人杨念如相识的故事,“我们是同学,她是交大1951届数学系的,当时追她的人可不少。”钱皋韵笑着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养护中心护工搀扶着杨念如坐到钱皋韵身旁。由于已有一两个小时没看到老伴,钱皋韵立即紧紧地握住了老伴的手。这一时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下来,空气里弥漫着二老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甜蜜。
护工梁计莲照顾二老已有三年了。“奶奶有认知障碍,思维逻辑和语言沟通受损,现在表达能力有限,但是二老经常手握手坐在沙发上,可幸福了。” 梁计莲讲起了二老平时生活的细节,“每次吃饭时,爷爷总喜欢把碗里的虾和肉夹到奶奶碗里,我多次说两位老人的餐食里进行了营养搭配,多了少了都不好,可爷爷还是执意要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夹到奶奶碗里。”听到这句话,钱皋韵笑着说:“我怕她营养跟不上,她要多吃点!”
钱皋韵与老伴杨念如合影
分享完这些故事后,钱皋韵坐在沙发前,拽起老伴的手。那些回忆的往事都如烟一般消散了,唯有陪伴自己经历半辈子酸甜苦辣的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来给我们拍张照吧!”钱皋韵开心地说道。“老伴,你看那边,我们一起笑笑。”钱皋韵一遍遍地指导着。镜头里,这一刻就是永恒,时间永远定格在二老的幸福神情上。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燕达在住长辈回忆录系列丛书
新闻动态
- 2024-09-11
“燕达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都有什么?让入住长辈赞不绝口
- 2024-08-26
以学为乐 学有所为:燕达长辈用行动证明,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 2024-08-24
89岁原中纪委副局级检查员李彦文“点赞”燕达:“医疗好才叫真的好!”
- 2024-08-20
91岁抗美援朝老兵关加瑞,如今和老伴在燕达过上了理想的享老生活
- 2024-08-17
见证幸福 ▏入住燕达1年、2年、3年…10年+的长辈们朋友圈是这样说的
- 2024-08-16
释放活力 尽享乐趣——燕达养护中心成功举办趣味运动会
- 2024-08-14
荣耀时刻 实力见证 | 燕达养护中心在廊坊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
- 2024-08-10
七夕燕达 | 舞动金色年华 绘就岁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