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副博士学位 毅然投身我国核工业建设——记燕达在住长辈钱皋韵

作者: 上传日期:2023-02-03


从故事中搜集历史


在岁月中见证辉煌




燕达之声

♫点击收听《金色年华 往事如歌》



提起“两弹一星”,中国人都会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项事业凸显着我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大无畏精神。其实,在这背后是无数仁人志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今年96岁的钱皋韵爷爷就是其中一人。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钱皋韵的故事。

钱皋韵



出生贫苦家庭 立志考上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3月,钱皋韵出生在上海南市区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少年时期的钱皋韵长年寄居在兄长的岳父家,从小学到中学的学费,主要通过申请助学金勉强维持。生计困顿的磨砺、寄人篱下的无奈,熔铸出他自立自强的品格。

钱皋韵原生家庭合影。(前排:钱皋韵的父母;后排右起:嫂子、哥哥、钱皋韵、妹妹、妹妹的孩子、哥哥的儿子)

“由于家境贫穷,我申请过各类奖学金,比如申报馆奖学金,就是哪里有空就往哪钻。”钱皋韵笑着说道。钱皋韵属于天生聪慧、后天努力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我有点偏科,喜欢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成绩很好,但历史、地理这些需要背的学科,成绩就差点了。但总体来说,还算比较争气。”

当时,上海的好学生都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目标。钱皋韵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学后,就将升学目标坚定地锁定在上海交通大学。那时,无论是贫寒学子,还是膏粱子弟,“南交大,北清华”是所有人魂牵梦萦的学府情结。1946年,在经过钱皋韵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后,他终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



进入交大物理系学习 找到人生热爱

“我报考交大的物理系,缘于少年时期的个人经历与兴趣。儿时,我就特别喜欢动手拆组一些新鲜玩意儿;上中学时,与班上两位爱好无线电的同学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学装无线电,研究高压电的放电现象等,这培养了我对物理与实验的极大兴趣。”钱皋韵称,直到进入交大物理系,他才得以在名师大家的点拨与指导之下,为自己所深爱的实验物理学打下坚实基础。

清贫潦倒的家庭状况,是当时钱皋韵进入交大深造的最大困扰。幸亏天无绝人之路,当时考进交大的学子有向学校申请公费名额的机会。当年与他一同考入交大物理系的共有16人,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申请了公费助学。学校按照成绩排名高低来决定助学名额,前12名可享受公费、半公费。在这异常激烈的竞争中,钱皋韵以第11名的成绩惊险过关,取得半公费名额。之后4年中,他发奋图强,又申请到了上海实业家章荣初先生设立的“青树奖学金”,还充当家庭教师和夜校教师换取些许酬劳,得以一面独立完成学业,一面对家中稍事补贴。 

谈及在交大物理系学习与生活的记忆,让钱皋韵铭记于心的就是那些曾经给他授过课的老师。“我现在还记得周铭老先生是怎么指导我们做实验的,他非常严格,做实验时井井有条,不允许出错。”当时,钱皋韵算得上是班级的佼佼者,成绩经常在前几名,在学生里面比较有名气。“我当时写的实验报告,经常被同学们借着抄。”讲到这里,钱皋韵笑着说,“我的老伴是我当年的同学,也是找我借笔记抄作业。”

于钱皋韵而言,读大学不只是死读书,而是要活学活用。他不像有些同学经常泡在图书馆,而是喜欢勤动手、多思考。在这期间,他对现代物理,尤其是其中的核物理深感兴趣。这好似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钱皋韵此后的人生与他热爱的物理紧密联系了在一起。

钱皋韵1949年与上海交大同学摄于交大草坪上(右二为钱)



服从组织安排当老师 留苏研习物理学

四年大学时光匆匆而过,1950年钱皋韵毕业。这一年,新中国开始首次对大学生的工作实行统一分配制度。但让钱皋韵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分配给他的工作是留校当助教。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对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与工作热忱都十分高涨,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尤为强烈,希望自己能去祖国最艰苦、最需要奉献的地方一展抱负。因此,留校当助教在很多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眼中,似乎像是一份躲避在避风港湾的安逸工作。最终,钱皋韵还是决定积极服从组织安排。

留校任教的钱皋韵尚未上任,就因以下事件改变了命运。当时,新中国废待兴,为了迅速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国家决定借鉴苏联创办高等学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所自己的新型高等工业学校。

经过反复的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荣幸地承担起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旧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使命,全国各大学理工学院每年要抽调讲师、助教和教授150名,进入该校参加教学研究班。作为南方理工科重镇的上海交大于当年7月,派出了6名年轻的助教,24岁的钱皋韵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来到哈工大的第一年,钱皋韵主要任务是学好俄语,以打好向苏联专家学习与交流的语言基础。1951年,钱皋韵开始从观摩苏联专家的物理教学进入到正式跟班教学。但哈工大却突然通知钱皋韵,让他和当时几个研究生去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的留苏预备部报到。在那里学习了近两个月后,学校便拟好了留苏名单,钱皋韵被指定赴苏研习核物理专业。这对钱皋韵的人生际遇来说,是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他要从个人兴趣层面的物理教学准备转向国家战略需求层面的核物理研究。 

1952年深秋,“第三大队”全体成员身穿国家为留苏生发的毛呢中山装,摄于北京石驸马大街宿舍(前排左3为钱皋韵)



放弃副博士学位 投身核工业建设

钱皋韵去苏联留学的过程并不顺利,需要等候政府与苏联的磋商谈判,直到1953年暑假,苏联才同意他们入境留学。至此,钱皋韵离他追求的物理世界越来越近了,他迫切地希望学有所成,尽快报效祖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好这个专业,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1952年7月,钱皋韵身穿国家为留学生新发的西装(摄于辅仁大学东院留苏预备部)

到达苏联莫斯科大学时,钱皋韵被惊呆了。彼时,苏联莫斯科大学刚建成,校舍崭新,实验设备先进。“能在这么好的大学深造,运气真好!”钱皋韵感叹。钱皋韵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可以说,这三年是钱皋韵最为愉悦的时光,他不必因经济拮据而劳心,他只需将一切激情和热血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在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尽情徜徉。

然而,就在他为个人求学生涯奋力拼搏的第二年(1955年),时任中国驻苏使馆商务参赞李强突然打来电话,让他马上到驻苏大使馆去一趟。事先毫不知情的钱皋韵没有想到,这个通知将彻底转变他的人生轨迹。当时,中国组织了一个实习团赴苏学习核技术方面的内容,实习团带队人钱三强在看了留苏学生的名单后,点名要钱皋韵过去。

“我当时正在写副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接到李强参赞电话时,我说论文还没做完,能不能第二天去。”钱皋韵回忆起当时的细节,“听到要回国参与核工业的建立时,我回学校立马给系主任说要离开学校,希望学校能给一个我在这里学习两年的证明。”就这样,钱皋韵决定放弃即将完成的毕业论文及答辩,舍掉近在咫尺的副博士学位。

“当时,中国组织了一个由钱三强带队的实习团,赴苏学习核技术方面的内容,钱三强看了留苏学生的名单后,点名要我参与。听到这件事情和钱三强的名字,我就决定放弃一切回国。因为这更加能实现我的愿望。”即使已事过几十载,年过九旬的钱皋韵说出这句话时,眼神依旧如此笃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祖国的需求时,往往不会抱有个人目的,也从不会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只想自己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些什么事情。

做出这个决定的第二天,钱皋韵就搬出了莫斯科大学,去向钱三强报到。从此,他真正地步入国家的核工业创业队伍,与核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倾其一生,无怨无悔。 

全心全意做研究,毕生奉献建祖国。年少时,钱皋韵家境贫苦,靠着申请各类奖学金坚持读书。1950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物理。正在写副博士论文之际,因国家“两弹一星”工作需要,毅然放弃学位回国参与研究,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燕达在住长辈钱皋韵的故事。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

燕达在住长辈回忆录系列丛书